想要快樂多巴胺?滑短影音、碰毒品都沒勁 北榮張家銘:找回「慢樂趣」
早上醒來,手機滑了半小時卻一件事都沒做;明明有一堆目標,卻提不起勁開始。越追求「快樂刺激」,越容易陷入空虛。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多巴胺並非單純的快樂分子,而是啟動行動與期待的能量來源。想重啟生活動力,不靠短暫刺激,而是要透過「慢的樂趣」讓大腦重新找到節奏。
「提不起勁,不是因為我懶」多巴胺卡關的現代病
「醫師,我真的沒有偷懶,但每天醒來就覺得提不起勁、不想動、不想見人。」張家銘說,這類狀況越來越常見,尤其在高壓與資訊爆量的時代,許多人誤以為是自己意志不夠,其實是大腦的多巴胺釋放系統出了問題。
2025年《神經科學趨勢Trends in Neurosciences》期刊的綜論指出,當多巴胺運作不順時,大腦無法啟動「期待感」,我們就會失去方向與動力,連原本喜歡的事都變得無感。
為什麼滑手機、短影音會讓人越來越沒勁?
多巴胺的釋放有兩種方式:
- 「突觸式傳遞」,像電線傳電般快速。
- 「容積式傳輸(Volume Transmission)」,像香氛慢慢擴散,讓大腦長時間維持穩定愉悅。
短影音與社群通知提供的,是瞬間刺激多巴胺爆衝後又快速下降,讓人越滑越空虛;相反地,慢慢耕耘的活動如運動、閱讀、種花、陪伴孩子成長,則屬於「慢樂趣」,能讓多巴胺穩定釋放,帶來更深層且持久的快樂。
當多巴胺系統出錯:不只沒動力,也可能傷神經
多巴胺的運作需要多種蛋白質協作,例如:
- VMAT2(囊泡單胺轉運蛋白)
- SV2C
- α-突觸核蛋白
這些分子就像倉庫物流管理員,負責調控多巴胺的儲存與釋放。一旦出現異常,情緒變得遲鈍、對什麼都提不起勁,還可能與巴金森病或慢性疲勞有關。張家銘強調:「這不是懶惰或抗壓性差,而是大腦暫時失衡了。」
三個方法,讓大腦多巴胺系統重新上工
- 練習「慢樂趣」,別再讓短刺激奪走快樂
減少過度滑手機、沉迷短影音,找回那些能慢慢投入的小事:煮菜、散步、畫畫、閱讀。這些活動能讓多巴胺長時間釋放,是生活中最天然的能量補給。 - 規律運動,開啟身體的多巴胺生產線
每週進行三次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慢跑、深蹲),每次10至30分鐘,就能活化大腦神經迴路。「不是一定要爆汗,而是讓身體有節奏、有期待地動起來,」張醫師提醒。 - 養好神經的基本功:睡眠、飲食、抗氧化
睡眠是神經修復與多巴胺囊泡再生的關鍵時段;攝取富含抗氧化營養(如莓果、深綠色蔬菜、橄欖油、魚油)有助降低氧化壓力,維持釋放系統健康。
毒品是假快樂,真正掏空你的大腦
張家銘指出,毒品正是錯誤打開「刺激快門」的方式。它讓多巴胺在短時間內暴增,產生強烈的快感,但隨之而來的是系統崩壞,大腦再也無法自然釋放多巴胺。「那不是自由,而是被慾望綁架。」毒品會讓人失去自控與方向,甚至造成行為失序、情緒失衡與神經退化。
「穩定節奏」,快樂才會長久
真正的快樂不是爆發,而是穩定。張家銘說:「我們不需要當閃亮刺眼的LED,而是穩定發光的燈泡,能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當我們願意慢下來、重新調整節奏,就能讓多巴胺系統重新恢復自然韻律,不靠藥物、不靠短暫刺激,也能一步步找回那份重新上路了的力量。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