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越整越假」時代將終結! 3D列印技術+AI輔助,不再讓假體「刷存在感」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4月23日07:06

▲結合多位醫美專家進行的研討會,由萊佳形象美學診所執行長許英哲醫師座長(左),鄭全皓醫師擔任講師。

文/呂佳恆

隨著現代人對美貌的追求日增,醫學美容已成為熱門選項。近年來,在精準醫療與AI科技的趨勢下,透過3D列印技術的創新應用,顏面整形手術迎來新發展。日前舉辦的「FITme完形美」週年專精經驗研討會,匯集多位醫學美容專家,共同探討3D列印技術如何協助求美者實現精準塑形,邁向自然美學的新境界,其中,萊佳形象美學診所執行長許英哲醫師擔任座長、與鄭全皓醫師擔任講師,分享成功案例,與求美者攜手迎來自然美學的新里程碑。

▲ 許英哲認為,醫師除了要有良好的技術外,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替更多求美者打造屬於他們心目中的『完形美』。

AI科技與3D列印技術結合 醫美假體有望高度「客製化」

「未來我們將透過結合AI科技與3D列印的結合,為更多求美者打造屬於他們心目中的『完形美』!」許英哲醫師於會後受訪指出,AI科技可謂「勢不可擋」,也替醫學美容開啟新篇章。醫師除了本身技術的精進,更必須懂得與時俱進──目前結合AI科技所製成的「植入物」,全台目前已有逾百例的成功案例,在去(2024)年萊佳形象美學診所,已執行數十例的案例,躍居全台前五。

以「3D列印技術」為例,運用於醫學美容領域可大幅提升精準度及安全性,額頭、鼻子乃至下巴等部位,皆可透過3D列印技術生成更為細緻的客製化假體。「3D列印不僅降低假體的『邊緣感』,也因具備摺疊性切口小方便做毛囊處理不會造成術後嚴重腫脹或瀰漫性掉髮等問題。」

▲鄭全皓醫師提到,將3D列印技術運用在醫學美容上,提升精準度及安全性外,也讓整體看起來更自然。

醫美手術從此告別「越整越假」? 3D列印術讓假體「存在感下降」

鄭全皓醫師以「墊額頭」術式為例:若求美者想讓額頭變得飽滿且自然呈現,額頭與夫妻宮部位的交界線處理是關鍵。無論利用Gore-tex或人工骨,都可能產生視覺上不自然的邊緣感。以Gore-tex而言,其面積較大且無法折疊,不僅使手術切口較大後續還可能衍生落髮問題;相較3D列印技術不僅具折疊性、切口小復原快,甚至有愛美人士期望除了額頭飽滿之外,也能降低邊緣感,3D列印都可做到細節的客製化。

「我們執行時可順利避開神經孔,更具安全性!」鄭全皓醫師提及,以3D列印介入墊額頭手術前,會先經由電腦斷層進行細部設計,如額頭有重要的三叉神經,經過電腦斷層提供骨骼與神經孔模擬,就能避免傷害神經。隨後透過3D列印手術360度無死角貼合骨頭,甚至可同時合併前額拉皮,不需擔心因時間而代謝,術後復原期也較快,輕鬆達到額頭自然飽滿的狀態。

3D列印+電腦斷層輔助 「一體成形」勾勒理想下顎線

對於許多求美者的短下巴困擾,同樣能藉由3D列印找回完美的下顎線。鄭全皓表示,下巴輪廓對於外貌有頗大的加分效果,但常見的Gore-tex或卡麥拉等屬於「一體成型」的材質,無法依據下巴角度做完美服貼,造成術後常有錯位或位移等情況;更甚者還可能因假體放置不對稱,導致假體侵犯骨頭造成破壞

鄭全皓醫師解釋,在實行3D列印前,同樣會透過電腦斷層設計提高下巴密合性,不容易有錯位或位移情況,甚至連下巴假體也能自動做出中線。即使求美者的下巴有不對稱狀況,也能藉由中線作為放置依據,加上與骨頭具高吻合度,減少骨頭受侵蝕之風險,讓求美者擁有理想的下顎線,也能進而改善嘴巴閉合問題,使整體輪廓雕塑更加好看。

▲鄭全皓醫師認為,3D列印技術對於現代醫學美容帶來一大突破, 並且有益於醫病關係的提升。

鼻骨彎曲、鼻駝峰問題迎刃而解! 醫:鼻假體有望達成「完全對稱」

對於不少求美者而言,儘管擁有飽滿額頭、理想下顎線,但若沒有高挺鼻子,自信心依然可能會「打折扣」。鄭全皓提及,3D列印技術同樣能打造完美鼻形,關鍵在於電腦斷層設計有望兼顧「完全對稱」以及「自然感」,即便遇上鼻骨彎曲或鼻駝峰問題, 也能在敲完鼻骨後,以3D列印完整貼合鼻模,並製出相應的假體

3D列印技術對於現代醫學美容而言,無疑帶來一大突破,透過模擬圖的輔助可與醫師共同討論希望條件,幫助預先了解術後成果,達到更理想的模樣。最後,鄭全皓醫師呼籲,所有醫美手術都存在潛在的風險,術前應與專業醫師充分溝通,了解手術的詳細流程、可能的風險與術後護理,才能在變美的路上恣意而行。

延伸閱讀:

年齡不再被眼周出賣 醫曝:揮別老態,關鍵在「選對術式」!

隆乳手術可以不留疤嗎? 醫曝真相:從「這部位」動刀,有望完美隱藏疤痕

延伸閱讀
肺腺癌年輕化!非吸菸者也中招 醫揭「初期症狀」易誤認感冒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全口重建」需求暴增? 醫曝手術治療差異:牙齒不一定要全拔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