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挑戰生命禁區!搶救粒線體缺陷,英國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訂製寶寶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17日02:11 • 發布於 07月17日02:1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Freepik
挑戰生命禁區!搶救粒線體缺陷,英國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訂製寶寶

截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幾乎全面禁止將改造過的胚胎放進子宮、發育為人,然而,最新的英國研究卻將受精卵重組,8名特別的寶寶合法誕生。他們大部分的基因來自父母,粒線體基因則來自捐卵的女性,以避免遺傳到母親的罕見疾病。《康健雜誌》為台灣唯一受邀參與研究發布會的媒體。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7月16日發布最新研究,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與澳洲蒙納許大學( Monash University)學者合作,使用「原核移植」技術,幫助8位粒線體DNA有高度缺陷的女性懷孕生子。蒙納許大學生殖生物學教授Herbert指出,目前有7人生下8名健康寶寶(其中1人生下同卵雙胞胎),1人還在懷孕中。

粒線體是細胞最重要的能量工廠,當粒線體基因有缺陷,許多器官機能都會嚴重失常,引起多達50多種症狀棘手的罕見疾病。由於粒線體DNA完全來自卵,也就是母親,因而會從媽媽傳給兒女,再從女兒繼續往下傳。根據罕病基金會資料,台灣有300~400個家族擁有這種「母系遺傳」的悲劇命運。

「看到健康孩子誕生,我真的是鬆一口氣,」紐卡索大學神經學榮譽教授Turnbull感嘆,因為他看過太多家族悲劇,孩子們、兄弟姊妹一個個死去,活下來的女人懷孕了也只能墮胎。科學家仍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病重,有些人沒那麼嚴重,只知道突變率愈高,發病率愈高、症狀愈嚴重。

蒙納許大學生殖生物學教授Herbert說,這些孩子原本一定會生病,但透過原核移植,孩子們的粒線體突變率降低了77~100%之多,明顯低於發病閾值。

原核移植技術,僅英國與澳洲允許

這項研究也揭示著,對有粒線體缺陷基因的家庭而言,訂製一個健康寶寶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事實上,隨著人工生殖科技進步,因粒線體而衍生的母系遺傳悲劇近年已有翻轉可能。如果女性的粒線體並非全部突變,還有些是正常,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挑出變異率低於發病閾值(至少30%以下,最好12~16%以下)、甚至測不到(3%以下)的胚胎,就有機會生出健康寶寶。

但有些女性的粒線體突變率極高,幾乎是全部都有突變,基因檢測再怎麼做都很難找到健康胚胎,那該怎麼辦?通常只能忍痛放棄做母親的心願,畢竟沒有一個母親願意眼睜睜看著孩子跟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飽經摧殘、英年早逝。

英國因而在2015年立法,授權人類受精與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HFEA)可以專案核准粒線體高度缺陷的女性做「原核移植(pronuclear transfer, PNT)」,也就是把受精卵的細胞核取出來,放進一顆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再把這顆換過核的受精卵植入子宮。澳洲也效法英國,成為全世界第2個允許原核移植的國家,但還沒有案例。

歷經10年之後,終於有具體成效,證實原核移植的可行性。英國科學媒體中心在台灣時間16日傍晚發布全球記者會,由科學家說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將正式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康健雜誌》是唯一受邀參與的台灣媒體。

兩個受精卵重組,寶寶遠離疾病

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8個寶寶的健康狀況,還要密切觀察至少5年。紐卡索大學小兒粒線體醫學教授McFarland指出,現在8個孩子最大的已經超過2歲,最小的還不到5個月,其中5人粒線體突變率低到測不出,另外3人突變率僅5%、12%、16%。

這些寶寶在18個月時所做的全面發展評估顯示,其中5人完全正常,3人評估時分別有發燒和泌尿道感染、會自行消失的肌肉抽蓄,以及高血脂與心律擾動,但經治療均有改善。McFarland說,這些可能與部分女性懷孕過程中的健康狀況有關,但「他們出生時非常健康,追蹤時也很健康。」

Herbert補充,在取核過程中,可能有些突變的粒線體被夾帶出來,所以孩子身上有小比例的突變,但都低於發病閾值。接下來的挑戰,是要想辦法讓突變率更低、改善目前原核移植只能使用新鮮捐贈卵的問題。如果未來能用凍卵,可縮短等待捐卵的時間,造福更多家庭。

從倫理基礎到法源,循序漸進打破禁忌

台大醫院小兒科名譽教授胡務亮表示,粒線體疾病的表現五花八門,這篇研究裡的母親所得到的疾病有NARP(感覺神經病變、眼球震顫、動作異常)、MELAS(肌肉病變、腦病變、乳酸中毒、中風症候群)、LHON(視神經萎縮)。這些病在台灣粒線體缺陷的病人身上也很常見,因為難以預知下一代病情嚴重度,通常醫生都會建議「不要生小孩」。

不過,這篇研究為了拯救生命,挑戰了複製羊桃莉誕生後的全球禁忌。胡務亮說,當年是把大桃莉的體細胞核,取代另一隻羊的受精卵細胞核,再找第三隻羊當孕母,就誕生了小桃莉。這項技術在動物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沒什麼困難,但全世界有個共識,就是人類胚胎幹細胞做了研究之後,不能讓他繼續懷孕、長出一個人,以免發生不預期的突變,代代相傳下去,演變為無法收拾局面。

「站在基因遺傳學立場,我們很歡迎能救人、降低疾病風險的技術,但關鍵是要跟英國一樣,要有完善的法規管理框架,」胡務亮說,如果做得到,許多他照顧過的病人都會非常開心,因為這等於拯救了一整個家族的女人,終於可以生小孩了。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崇僖說,相較於有納粹主義陰影的德國、天主教傳統的法國,英國對於胚胎研究的態度比較開放,但今日的成果來自長期循序漸進的努力。

英國政府早在2012年就委託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搜集公眾意見、凝聚共識,2015年開始推動修法,從不涉及細胞核、倫理上爭議最小的粒線體捐贈開始,以逐案嚴格審查、限定少數機構等方式,嚴謹地執行原核移植這項技術,並長期密切追蹤可能的影響。

「問題停留在倫理的爭論,就不會有解,透過法律介入去畫一條線,才能實現倫理的衡平,」李崇僖表示,台灣目前沒有法源,無論研究、臨床應用,都不會被允許,因為生殖細胞的改造一直是禁忌。但與其人出生才發現有遺傳疾病,再來做成本高、風險高、成效不確定的基因治療,或許應考慮有條件開放特定技術,以避免疾病發生。如果台灣也要朝此方向立法,可以參考英國走過的路。

延伸閱讀:

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惹爭議!該如何拒絕不合理的人體研究?

身心不再煎熬!「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幫罕病帶因媽咪生下健康龍鳳胎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