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挑戰生命禁區!搶救粒線體缺陷,英國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訂製寶寶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17日02:11 • 發布於 07月17日02:1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Freepik
挑戰生命禁區!搶救粒線體缺陷,英國重組受精卵產下8名訂製寶寶

截至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幾乎全面禁止將改造過的胚胎放進子宮、發育為人,然而,最新的英國研究卻將受精卵重組,8名特別的寶寶合法誕生。他們大部分的基因來自父母,粒線體基因則來自捐卵的女性,以避免遺傳到母親的罕見疾病。《康健雜誌》為台灣唯一受邀參與研究發布會的媒體。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7月16日發布最新研究,英國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與澳洲蒙納許大學( Monash University)學者合作,使用「原核移植」技術,幫助8位粒線體DNA有高度缺陷的女性懷孕生子。蒙納許大學生殖生物學教授Herbert指出,目前有7人生下8名健康寶寶(其中1人生下同卵雙胞胎),1人還在懷孕中。

粒線體是細胞最重要的能量工廠,當粒線體基因有缺陷,許多器官機能都會嚴重失常,引起多達50多種症狀棘手的罕見疾病。由於粒線體DNA完全來自卵,也就是母親,因而會從媽媽傳給兒女,再從女兒繼續往下傳。根據罕病基金會資料,台灣有300~400個家族擁有這種「母系遺傳」的悲劇命運。

「看到健康孩子誕生,我真的是鬆一口氣,」紐卡索大學神經學榮譽教授Turnbull感嘆,因為他看過太多家族悲劇,孩子們、兄弟姊妹一個個死去,活下來的女人懷孕了也只能墮胎。科學家仍不知道為什麼有些人病重,有些人沒那麼嚴重,只知道突變率愈高,發病率愈高、症狀愈嚴重。

蒙納許大學生殖生物學教授Herbert說,這些孩子原本一定會生病,但透過原核移植,孩子們的粒線體突變率降低了77~100%之多,明顯低於發病閾值。

原核移植技術,僅英國與澳洲允許

這項研究也揭示著,對有粒線體缺陷基因的家庭而言,訂製一個健康寶寶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事實上,隨著人工生殖科技進步,因粒線體而衍生的母系遺傳悲劇近年已有翻轉可能。如果女性的粒線體並非全部突變,還有些是正常,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挑出變異率低於發病閾值(至少30%以下,最好12~16%以下)、甚至測不到(3%以下)的胚胎,就有機會生出健康寶寶。

但有些女性的粒線體突變率極高,幾乎是全部都有突變,基因檢測再怎麼做都很難找到健康胚胎,那該怎麼辦?通常只能忍痛放棄做母親的心願,畢竟沒有一個母親願意眼睜睜看著孩子跟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飽經摧殘、英年早逝。

英國因而在2015年立法,授權人類受精與胚胎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HFEA)可以專案核准粒線體高度缺陷的女性做「原核移植(pronuclear transfer, PNT)」,也就是把受精卵的細胞核取出來,放進一顆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再把這顆換過核的受精卵植入子宮。澳洲也效法英國,成為全世界第2個允許原核移植的國家,但還沒有案例。

歷經10年之後,終於有具體成效,證實原核移植的可行性。英國科學媒體中心在台灣時間16日傍晚發布全球記者會,由科學家說明《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將正式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康健雜誌》是唯一受邀參與的台灣媒體。

兩個受精卵重組,寶寶遠離疾病

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8個寶寶的健康狀況,還要密切觀察至少5年。紐卡索大學小兒粒線體醫學教授McFarland指出,現在8個孩子最大的已經超過2歲,最小的還不到5個月,其中5人粒線體突變率低到測不出,另外3人突變率僅5%、12%、16%。

這些寶寶在18個月時所做的全面發展評估顯示,其中5人完全正常,3人評估時分別有發燒和泌尿道感染、會自行消失的肌肉抽蓄,以及高血脂與心律擾動,但經治療均有改善。McFarland說,這些可能與部分女性懷孕過程中的健康狀況有關,但「他們出生時非常健康,追蹤時也很健康。」

Herbert補充,在取核過程中,可能有些突變的粒線體被夾帶出來,所以孩子身上有小比例的突變,但都低於發病閾值。接下來的挑戰,是要想辦法讓突變率更低、改善目前原核移植只能使用新鮮捐贈卵的問題。如果未來能用凍卵,可縮短等待捐卵的時間,造福更多家庭。

從倫理基礎到法源,循序漸進打破禁忌

台大醫院小兒科名譽教授胡務亮表示,粒線體疾病的表現五花八門,這篇研究裡的母親所得到的疾病有NARP(感覺神經病變、眼球震顫、動作異常)、MELAS(肌肉病變、腦病變、乳酸中毒、中風症候群)、LHON(視神經萎縮)。這些病在台灣粒線體缺陷的病人身上也很常見,因為難以預知下一代病情嚴重度,通常醫生都會建議「不要生小孩」。

不過,這篇研究為了拯救生命,挑戰了複製羊桃莉誕生後的全球禁忌。胡務亮說,當年是把大桃莉的體細胞核,取代另一隻羊的受精卵細胞核,再找第三隻羊當孕母,就誕生了小桃莉。這項技術在動物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沒什麼困難,但全世界有個共識,就是人類胚胎幹細胞做了研究之後,不能讓他繼續懷孕、長出一個人,以免發生不預期的突變,代代相傳下去,演變為無法收拾局面。

「站在基因遺傳學立場,我們很歡迎能救人、降低疾病風險的技術,但關鍵是要跟英國一樣,要有完善的法規管理框架,」胡務亮說,如果做得到,許多他照顧過的病人都會非常開心,因為這等於拯救了一整個家族的女人,終於可以生小孩了。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崇僖說,相較於有納粹主義陰影的德國、天主教傳統的法國,英國對於胚胎研究的態度比較開放,但今日的成果來自長期循序漸進的努力。

英國政府早在2012年就委託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委員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搜集公眾意見、凝聚共識,2015年開始推動修法,從不涉及細胞核、倫理上爭議最小的粒線體捐贈開始,以逐案嚴格審查、限定少數機構等方式,嚴謹地執行原核移植這項技術,並長期密切追蹤可能的影響。

「問題停留在倫理的爭論,就不會有解,透過法律介入去畫一條線,才能實現倫理的衡平,」李崇僖表示,台灣目前沒有法源,無論研究、臨床應用,都不會被允許,因為生殖細胞的改造一直是禁忌。但與其人出生才發現有遺傳疾病,再來做成本高、風險高、成效不確定的基因治療,或許應考慮有條件開放特定技術,以避免疾病發生。如果台灣也要朝此方向立法,可以參考英國走過的路。

延伸閱讀:

師大女足「抽血換學分」惹爭議!該如何拒絕不合理的人體研究?

身心不再煎熬!「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幫罕病帶因媽咪生下健康龍鳳胎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