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Google台灣總經理揭「被AI選擇」秘訣:3個原則,決定你的能見度
Google台灣總經理林雅芳在2019年上任後,現身於媒體時大多談的是軟性內容,很少針對Google的業務接受專訪。但這一次不一樣了,她接受《數位時代》的訪問,有一種「不得不出面」的感覺。
原因無他,Google正在重新定義搜尋。不論是AI Overviews(AI摘要)或台灣尚未上線的AI Mode(AI模式),都對品牌、廣告主、創作者與發行商(publishers,或者說是媒體)帶來實質的壓力與不確定感。最直接的證明是,Google在6月19日於台灣舉辦I/O大會後的例行性說明場,「I/O結束後,原本沒有報名的客戶都來主動詢問能不能加入。還有過去大老闆們都派底下的人參加,現在決定自己來。」林雅芳說。
AI摘要、AI模式是什麼?
AI Overviews: 在Google搜尋結果的上方,提供AI生成的搜尋摘要。
AI Mode: 對話式搜尋,就像是直接把Gemini搬進Google搜尋中,使用者可以直接以自然語言搜尋,像是「中小企業如果要做電商可以怎麼開始?」。
所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只是方式不同。有人問:內容該怎麼做?有人問:還要投廣告關鍵字嗎?有人問:AI SEO有什麼規則?
但其實他們問的都是同一件事:在AI時代,該怎麼被看見?
延伸閱讀:SEO關鍵字排名不管用了?AI搜尋誕生「AAO」新思維:怎麼做?如何優化文章?
先從思維開始改造:品質 > 數量
林雅芳說,她上一次有這種「全面洗牌」的感覺,是在Google大舉推動「行動優先」(Mobile First)的那幾年。
那時候,搜尋引擎開始對網站提出新要求,品牌與媒體紛紛重新設計首頁、調整排版、壓縮圖片、優化觸控介面。整個網路生態像是被重新編排過一遍,誰跑得快、改得對,誰就能掌握流量紅利。
但這一次的「AI優先」,遠遠不只是螢幕尺寸的調整,而是思維框架的翻新,「所有的事情都證明『品質』在『數量』之上,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思維調整。」林雅芳說。
要讓AI收錄你的內容,就必須好好花時間重新思考: 好答案是什麼樣子?
從這一點往下延伸,會發現這波變化的挑戰更深,必須洞悉使用者的核心意圖:這一次的搜尋,使用者到底想獲得什麼?
被AI看見的3個條件:廣、智、全
這是一個全新的戰場。「可以用3個維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林雅芳有一份用詞漂亮的回覆,但她提到的3個方向,真確點出了AI時代下「被看見」的全新條件。
第一個維度是「廣」。
「以前大家可能只搜尋2個字,現在會直接輸入一句話,甚至直接把問題完整地打出來。」林雅芳說。使用者的搜尋行為已經從關鍵字跳躍到語意、情境,甚至是多模態搜尋,包含用圖片找東西、用影片描述需求、用自然語言丟出一個尚未成熟的想法。
如果內容策略仍只布局2~3個精準的關鍵字,那就只會被極少數的用戶搜尋到。舉例來說,葉黃素是一個兵家必爭的關鍵字,但回歸到搜尋行為,使用者輸入的句子可能完全沒有這3個字,而是「眼睛不舒服怎麼辦」、「看3C太久有什麼保健品?」
「你要去思考,使用者會怎麼問問題?會用什麼方式問?這時候內容的廣度,就會決定你能不能被看見。」林雅芳說。這樣的廣度也不只是拆解意圖和語言表述,還包含內容的呈現形式:影音、Podcast、圖片等多模態素材,都可能是AI抓取與回應使用者的依據。
第二個與第三個維度「智」與「全」,更像是Google在AI搜尋時代的宣言,也直接對應了廣告的操作邏輯。
「智」指的是,在使用者同意的前提下,Google會納入其個人脈絡,試圖給出更貼近需求的答案。 搜尋不再是一個「大眾題目」,而是一個「個人任務」。因此,內容不只要寫得好,還要能精準對應這個人的問題。而這也是Google在AI廣告產品「AI Max」中試圖解決的事:不再以品牌心中的關鍵字為主,而是從使用者的語意與情境出發,幫助品牌重新拆解布局策略。
最後是「 全」。「我們很清楚知道,大家(品牌、廣告主)最關注的是購買行為。」林雅芳說,「Google能夠掌握使用者從得知、考慮到購買的流程。」Google不只是讓使用者找到答案,而是讓品牌內容成為答案。從搜尋、YouTube到Gmail、地圖、購物,Google串連站內與站外的所有流量,幫助品牌精準抓到決策節點。
用最簡單的方式說, 「廣」就是多模態的內容布局、「智」是個人化的使用者體驗、「全」是整合Google生態系 。
延伸閱讀:Google「AI摘要」來了!未來SEO怎麼做?SEO如何優化?3招優化教學一次看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品質要更好、內容要更廣,還要能洞悉使用者行為,就像是一場既要又要的競賽,條件愈來愈多、標準也愈來愈高。對資源有限的內容單位來說,這場競賽彷彿永遠無法拉近差距,「大者恆大」的憂慮也因此浮現。
林雅芳並未正面認同這種說法,她指出,生成式AI工具已愈來愈普及,小型內容組織也展現出更高的敏捷度,「我們觀察到,小型且靈活的單位,他們知道如何善用AI工具、更願意嘗試AI工具,布局甚至比大企業更快。」與其說是大者恆大,不如說是動得快的,有機會先贏一局。
至於誰來決定這場競賽的結果,林雅芳的回答簡單且直接:「是使用者。」
她以創作者舉例,創作者當然可以自由選擇創作的形式,不論是文字、影像或是插圖。不過,如果希望內容被更多人看見——在這個時代,等同於被AI選中——就必須貼近使用者的行為習慣與搜尋邏輯,「現在使用者每天花一個小時看影音內容,那就代表他們偏好這種形式。」使用者會用點擊、停留、互動來投票,而這些數據構成了一個冷靜且無情的裁判系統。
那Google的角色呢?林雅芳說:「我們是平台,我們的工作是媒合,媒合好的內容給使用者。」
這句話如果多一點點詮釋其實更清楚:廣告工具、行銷工具,甚至是AI工具都已經擺上桌,接下來的事,不是Google會手把手負責的範疇。
在AI時代,Google有自己的仗要打,圍繞在Google生態系的玩家也有各自的課題要面對。這場競賽沒有固定規則,只有一條愈來愈明確的法則:適者生存。
延伸閱讀:
ChatGPT錄音模式上線!2小時會議一鍵生成「重點摘要+待辦清單」:4步驟教學一次看
為了達成目的,AI會勒索甚至害死人?Anthropic一篇研究,揭背後無情決策過程
本文不開放轉載
延伸閱讀
AI流程、AI SEO⋯新職業即將誕生?Canva創辦人揭7項預測:大夜班職缺將由AI取代
Google流量雪崩!AI Overviews成內容網站殺手:用戶只預覽不點擊,創作者收入驟減
2026年行事曆出爐!一次盤點「9大連假+請假攻略」:除了春節休9天,還能請4天休16天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