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蔬果「山奈酚」有望延緩失智及漸凍症!潘懷宗:這些吃得到

今健康

發布於 06月11日21:43

漸凍症及阿茲海默症,是現代醫學無法逆轉的疾病。不過隨醫學發達,也有更多醫學研究投入其中,尋方設法、突破僵局。神經化學及藥理學專家 潘懷宗教授就分享,美國密蘇里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各種天然蔬果中的「山奈酚」有望帶來新局面,而且這在日常也吃得到。

山奈酚助緩失智、漸凍惡化?
2關鍵:粒線體與內質網

潘懷宗教授表示,這份研究由醫學院物理醫學與復健科的薩克森娜教授(Smita Saxena)所主導,透過細胞實驗、動物實驗、計算模擬等,研究「山奈酚」對C9ORF72基因突變引起的漸凍症的影響力。

C9ORF72突變型漸凍症是漸凍症最常見的基因變異之一,除了運動神經元退化,也常合併額顳葉失智症,是一種運動和認知雙重受損的疾病。常見神經細胞內的「粒線體」和「內質網」受損。

粒線體可視為細胞的發電廠,若功能失調對神經系統影響特別嚴重,例如阿茲海默症,就與此功能下降進而對細胞產生壓力有關。

內質網則是源製造工廠,製造所有蛋白質、脂質、類固醇等,但品管也很重要,不能有錯誤。像是漸凍症就與TDP-43以及FUS等錯誤摺疊蛋白,啟動細胞死亡程式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就發現,山奈酚有助粒線體能量產生,同時加強內質網生產蛋白質的品管,減輕其壓力,有助提升神經細胞穩定性,也在實驗模型當中表現出損傷減少的潛力。

#潘懷宗 #山奈酚 #漸凍症 #失智症

山奈酚人體治療效用研究中,
奈米科技盼能突破血腦屏障!

潘懷宗教授表示,雖然山奈酚有利於神經細胞的粒線體及內質網,不過不容易被人體吸收,目前若想在人體上看到效果,需要非常大量的攝取,例如漸凍症患者可能要吃至少5公斤的羽衣甘藍攝取山奈酚。而能夠阻擋物質進入
腦部造成傷害的「血腦屏障」,也使得山奈酚難以進入腦部發揮作用。這些都是目前科學家需要破解的方向。

而這項研究的主導薩克森娜教授及團隊也正嘗試,使用脂質奈米顆粒包裹山奈酚,盼藉由脂肪構成的奈米顆粒,增加穿越血腦屏障的機會。這項奈米顆粒技術,該團隊正在設計及生產中,也盼能在年底前進行人體試驗,進一步確認其療效。

#潘懷宗 #山奈酚 #漸凍症 #失智症

這些食材都吃得到山奈酚
多元多色攝取更助養生!

山奈酚正式運用在治療漸凍症、失智症等疾病尚需臨床試驗確認。不過也並非只能靜待消息,民眾在日常當中就有很多天然食材能從中攝取。

潘懷宗教授表示,山奈酚是一種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對神經健康具有潛在好處,且在日常當中相當常見,像是藍莓、葡萄、羽衣甘藍、茶葉、捲心菜、洋蔥等蔬果中都可以吃到。

類黃酮化合物除了山奈酚以外,也包含常聽到的兒茶素、花青素、芹菜素、槲皮素、異黃酮、黃酮醇等,種類非常多。因此也鼓勵民眾,每天可從多元多色的蔬果中,適量攝取充足的營養,如此更有利身體健康。

#潘懷宗 #山奈酚 #漸凍症 #失智症

參考文獻:
F Pilotto et al. Kaempferol enhances ER-mitochondria coupling and protects motor neurons from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R stress in C9ORF72-ALS.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2025; 13 (1) DOI: 10.1186/s40478-025-01927-y

《延伸閱讀》

.6大傷腦食物要少吃!營養師教麥得飲食護腦,腦袋更清晰。

.防範百病之源:慢性發炎!醫:癌症、失智都和它有關。有異樣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