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布對台關稅20% 賴清德稱「暫時性關稅」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白宮週四(7月31日)釋出的內容,台灣被課稅率為20%,其餘國家分別落在10%至41%之間。目前尚不清楚台灣是否將比照日韓及歐盟的貿易協議框架,需額外增加在美國的投資。
行政命令指出,這波新的稅率將於8月7日生效,適用於68個國家以及歐盟。未被列入名單的國家則是統一課徵10%的基準關稅。
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東北亞分析師楊皓暐向DW表示,台灣政府尚未公布是否在部分領域對美國做了讓步或是妥協,「可以預期的是台灣並沒有像日本跟韓國一樣馬上承諾做出大規模的投資…… 台灣(稅率)沒有到15%的話,我覺得代表初步在對美投資上,雙方還沒有達成共識。」
楊皓暐指出,從日本及印度的談判過程來看,美國對農產品格外重視;面對台灣,美方也非常希望就農產品方面對台灣施壓,希望台灣放寬進口准入。但台灣在對美談判時同樣也有「底線」,尤其因為開放農產品的問題關乎民進黨鐵票倉、幾個農業縣市,因此台灣政府會更謹慎處理。
台灣國科會成立的智庫「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海外研究員江旻諺則告訴DW,他並未預期到台灣的關稅會高於日韓,但有鑑於談判最終結果目前尚未公布,無從得知台灣在哪些產業、多大程度被要求擴大對美進口和投資,談判仍存在許多變數。
賴清德:20%非最終目標
台灣總統賴清德週五(8月1日)在記者會上指出,20%的關稅稅率不是台灣的談判最終目標,後續會繼續爭取對台灣更有利的稅率,美方也表達願意與台灣談判的意願。
此前有消息稱,台灣將向美國投資4000億美元,以換取美國對台灣調降關稅。賴清德並未證實此事,稱由於雙邊談判設有保密協議,因此無法透露相關訊息,但他強調,台灣希望能深化雙邊在經貿、國安及科技等領域合作。
對於台灣談判的「底線」為何,賴清德重申早前說法,稱台灣在談判過程中秉持四個原則,包含保護國家利益、產業利益、糧食安全及國人健康。
232調查結果是關鍵?
除了稱20%是「暫時性關稅」外,賴清德也提及接下來會與美方一併就供應鏈合作及美國「232條款」相關議題磋商。
賴清德指出,台美貿易逆差來源主要為半導體商品,因此將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的關稅合併談判;但因為美方針對半導體的調查結果尚未公布,目前雙方僅進行原則性磋商,後續才會有進一步談判。
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允許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對特定進口商品施加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針對半導體發動232調查,引發台灣、韓國等高度重視半導體出口的政府緊張。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本週預告,將在未來兩週內公布結果。
江旻諺指出,232調查結果要跟對等關稅的影響一起看,「對台灣來說232確實影響比較大,但就法律意義而言,絕對不會只有台灣受到影響」,因為日本、韓國、中國等國的半導體、造船、製藥等重要戰略產業,也都面臨美國的232調查。
他引述台灣經濟部統計,指台灣現在出口到美國的產品金額比例中,接近80%落在232調查的課稅範圍內,雖然直接對美出口的晶片比例不高,但加上伺服器或其他半導體衍生產品,比例就會相當高。
江旻諺解釋,若台美雙方將涉及232調查的半導體產品以及台灣對美方的半導體投資納入關稅談判範圍,「 一方面對於台灣比較務實,相對而言對我們比較有利,因為我們對美國的經貿的互賴在半導體這個領域確實是比較深,有比較多細節可以跟美國達到(共識)。」
DW記者周昱君對此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