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拿阿公抗生素餵孫害住院 兒童抗生素不良反應5年通報154件
夏季兒童放暑假,社交、出遊頻繁,得到感冒的機會也增加,許多家長擔心症狀惡化,會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藥物,甚至有阿嬤拿阿公的抗生素給感冒的孫子吃,導致孫子發生過敏反應。衛福部食藥署統計,近5年12歲以下兒童使用抗生素不良反應通報共154件,引發不良反應症狀以皮膚症狀最多,佔比將近7成。
食藥署統計,2020年截至目前,抗生素用藥不良反應通報件數,不分年齡合計2354件,占所有藥品不良反應通報3.6%。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2354案件中,12歲兒童案件數量為154件,不良反應通報最多的成分是「安莫西林(Amoxicillin)」,占55%,最常見症狀為皮膚出疹占69.9%,腸胃道相關症狀占13.1%,呼吸道相關症狀占3.4%。
一名2歲男童,因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EB病毒感染)發燒,祖父母未帶其就醫,祖母取用先生遺留的安莫西林抗生素,稍微減量後給男童服用,結果出現噁心、嘔吐、全身皮膚紅疹、食慾下降、活動力變差等症狀,必須住院治療。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兒童不是「小大人」,體內各系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對藥物吸收、代謝、排泄和作用方式,與成人有極大不同,即使減量處理,也無法準確推估安全劑量,未依醫囑使用抗生素,恐導致呼吸抑制、腸阻塞、抽搐、心律不整等嚴重不良反應;抗生素不規則用藥也很危險,如家長不慎忘記餵藥,建議回醫療院所補足劑量,避免抗藥菌產生。
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劉佳萍說,民眾應把握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購買抗生素、不吃他人抗生素、不隨便停藥、遵守醫囑用藥「四不一要」原則,幼兒感冒多為病毒引起,使用抗生素不僅沒效,還會引發不良反應、影響腸道菌叢生長等,得不償失,萬一未遵守抗生素服用頻率及劑量,擅自中斷用藥,更有可能「養出超級細菌」,導致孩子未來感染時無藥可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