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是 Intel 的救世主還是毒藥?川普喊「零成本入股」背後的風險真相
近日美國政府宣布取得美國晶片巨頭 Intel 的 10% 股權,成為其最大股東,引發市場與政界的廣泛關注。美國總統川普更聲稱政府以「零成本」方式取得這筆價值約 110 億美元的股權,並譽為是對美國和 Intel 都「非常棒的交易」。
然而,許多專家卻對這筆交易抱持批判態度,認為這項交易挑戰了自由市場原則,並引發政府可能干預企業決策、影響市場競爭以及過度擴張總統權力等疑慮,並試圖喚起外界對交易潛在風險的關注。
川普喊「零成本入股」背後的真相
川普聲稱,美國政府入股 Intel 將為美國帶來更多財富和就業機會,並強調這是一種新的產業政策,希望未來在其他產業也能看到更多類似的交易模式。
然而,事實上這筆交易並非「免費」。根據協議,美國政府將以每股 20.47 美元的價格購入約 4.333 億股 Intel 普通股,相當於約 9.9% 的股權。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價格低於交易宣布前的收盤價 24.80 美元。
此外,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如果 Intel 放棄其晶圓代工業務的控股權,美國政府還將獲得一份為期五年的認股權證,可以用每股 20 美元的價格額外購買 Intel 5% 的股份。
Intel 的困境
曾幾何時,Intel 是半導體產業龍頭,不僅催生矽谷科技產業,更引爆個人電腦革命。然而近年Intel 卻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在智慧型手機和 AI 革命的浪潮中掉隊。
Intel 的股價在過去五年內已下跌超過 50%,目前市值約為 1,080 億美元,遠低於主要競爭對手NVIDIA 逾 4.3 兆美元的市值。為應對收益不斷下跌的困境,Intel 已進行大規模裁員、縮減投資並延遲建造晶片廠。
政府入股對 Intel 的潛在影響:是救世主還是毒藥?
因此,這次美國政府介入 Intel ,主要基於「國家安全」與「加強國內 AI 實力與半導體製造」的考量。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就指出,國家安全是政府取得 Intel 股權的主要動機。另外,政府也希望 Intel 能在推動美國 AI 實力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將半導體製造帶回美國本土。
對於美國政府入股 Intel 的影響,各方觀點不一,既有潛在的正面效果,也伴隨不可忽視的風險。在正面影響的部分, 儘管川普聲稱將作為被動投資者,但政府的參與可能會間接為 Intel 帶來更多美國國內業務,進一步重振 Intel 的生產製造。
至於潛在的負面影響與風險,Intel 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就已提出,由於政府以低於市場的折扣價購入大量股份,這會稀釋現有股東的權益。此外,目前 Intel 的總營收中,有高達 76% 來自美國以外地區,因此美國政府的持股可能使 Intel 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更多審查,其他國家或企業在與部分由美國政府擁有的公司合作時,可能也會有所顧慮。最後,當政府作為最大股東,Intel 的決策可能越來越受到政治而非商業考量驅動,這可能會讓 Intel 難以做出純粹基於商業利益的決策。
Rosenblatt Securities 證券公司董事總經理 Kevin Cassidy 認為,政府入股並非 Intel 的「救世主」,因為 Intel 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成功推出先進的 14A 晶片製程並吸引客戶,以及改善對客戶服務的方式。「 Intel 不懂客戶服務,他們一直都是內部生產,製造部門是王道,當你自以為是的時候,很難成為一個以客戶服務為中心的部門,」 Kevin Cassidy 說。
挑戰自由市場原則
過去美國政府接管企業通常發生在戰爭或經濟危機時期,且目的往往是短期持有資產,而非長期所有權。Intel 與美國政府的這項交易,被視為川普在「非危機」時期擴張總統權力干預商業界的例證。
事實上,川普政府已有多起類似干預企業的案例,例如要求 NVIDIA 和 AMD 將 15% 在中國銷售的收益給政府,以及國防部對稀土礦商 MP Materials 投資 4 億美元,成為最大股東等。
儘管美國政府成為 Intel 最大的單一股東,但目前並不打算取得任何董事會席位,並表示只會在「有限」情況下對公司議案投反對票。
美國政府此次大膽入股 Intel,從本質上講,這項交易可能並非 Intel 所需的「救世主」。 Intel 未來真正的考驗,仍將取決於能否成功實施內部轉型,特別是推出先進的 14A 晶片製程並吸引足夠的客戶訂單。
美國政府與 Intel 的交易,不僅標誌著美國產業政策的一次重大轉變,也代表政府深度介入私營企業的新實驗。長期影響和成敗為何,仍有待時間來檢驗。
*本文開放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echCrunch》、《NBC News》、《New York Times》、《Reason》,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