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歐框架協議,了解美國對供應鏈韌性與經濟安全跨國合作的重視
美國政府已於 8 月 7 日起依據 7 月 31 日所公布之行政命令,開始對各國實施對等關稅計畫,但是,各國與美國就降低對等關稅稅率的談判並未停止。
美國與歐盟也在8月21號公布「美歐互惠、公平與平衡貿易協議框架」(Joint Statement on a United States-European Union framework on an agreement on reciprocal, fair and balanced trade)週四發布聯合聲明,公布美國與歐盟政府達成的新貿易及投資協議框架細節。此外,南韓總統也在本月25日訪問美國並預計以企業加碼投資,及推動晶片、造船等合作來降低對等關稅稅率。
就台灣而言,行政院在本月25日就「台美關稅談判之進程、分針、原則及台灣產業可能遭受之衝擊影響評估」進行專案報告時,也說明我國與美國在本月22日進行第3次視訊的關稅談判。除了歐盟與英國的關稅談判結果已公布外,其他國家的投資條件多是以川普總統的社群平台發文以及白宮有關對等關稅稅率的行政命令為主。即使英國與歐盟的框架協議已經公布,仍有許多細節需要談判與送交雙方國會審查。因此,各國面對的關稅稅率、對美投資、對美採購與對美開放市場等對等關稅協議內容多尚未確定。
出口管制、投資審查、洗產地與公共採購的跨國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就目前歐盟所公布的框架協議而言,在供應鏈韌性、投資審查與經濟安全合作方面,美國與歐盟同意將強化在經濟安全領域的合作,共同提升供應鏈韌性與創新能力以面對第三國的不當非市場行為。合作領域包含:出口管制及進出口投資審查、防止規避關稅與因應第三國在公共採購方面的不公平競爭。
就出口管制與進出口投資審查而言,由於我國與中國的語言相通,過去與中國的往來甚深,因此,廠商與中國的往來甚深,雙方的投資與經貿往來也相當緊密,雖然今年一到七月我國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比為27.5%以低於最大出口國美國的28.7%,但是,這是因為國際供應重組與台灣廠商競爭力提高的結果,與政府的出口管制政策或投資審查無太大關聯。因此,政府對於出口管制以及投資審查的辦法應該要與先進國家一致,以提高我國執法的可信任度。
洗產地與公共採購的不公平競爭行為,是美歐共同關注的議題
就禁止違規轉運而言,洗產地行為是美國總統川普非常在意的非關稅作弊(non-tariff cheating)手段。每個國家面對的洗產地問題也會因為與中國經貿往來的密切程度、地理位置相近性或海關執法的嚴格程度有所差異,根據美國白宮在7月31日所公布的行政命令顯示,美國的洗產地關稅是在各國既有關稅下均加徵40%的關稅,這也說明美國對洗產地的重視程度。
就因應第三國在公共採購造成的不公平競爭而言,歐盟執委會在今年六月已根據「國際採購工具」法規,決定反制中國醫療器材公共採購對歐盟廠商的歧視,禁止中國企業參加歐盟27國政府新台幣1億7,000萬元以上的醫材採購案。換句話說,原本歐盟並未對於中國廠商的公共採購標案有任何管制措施,但是,由於中國政府對歐盟產品與供應商在中國醫材公共契約有排他性與歧視性的不公平競爭作法,因此,歐盟給予中國反制措施。我國政府雖對於中國產品與廠商已有嚴格的管制措施,但仍應注意部分廠商可能低價搶標的不公平競爭行為。
最後,如前所述,我國與中國過去的廠商往來與人員交流非常密切,政府在處理違規轉運、出口管制或投資審查時,仍應做好盡職調查,若僅是根據法規條文而忽視廠商的實質影響力,則審查的結果可能對國內廠商與受僱員工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換句話說,法律規定應是經濟安全基本的底線,政府審查不應只根據法規而忽略現實的環境變化與風險,供應鏈韌性與經濟安全的跨國合作是美歐框架協議中值得政府正視的部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