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讓逝者復活?聊天機器人登上法庭作證,專家示警:商業化是必然趨勢
現在,AI 已經可以重現已故人士的聲音與影像,這被稱為「死者機器人」(deadbots)或 AI 替身。這些死者機器人不僅能進行對話,甚至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展現說服力。
這種讓死者「復活」的技術不僅是科技上的突破,也預示著巨大的商業潛力。據估計,數位來世產業(Digital Afterlife Industry)在未來十年內預計將成長四倍,達到近 800 億美元的規模,死者機器人就屬於數位來世產業的一環。
然而,當 AI 帶來與逝者「連結」的同時,也引發關於商業化和倫理界限的激烈討論,並敲響研究人員和公眾對潛在的法律、道德和情感影響的警鐘。
「死者機器人」的應用案例
目前死者機器人已經在多個真實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在亞利桑那州一位兇手的量刑聽證會上,已故受害者 Chris Pelkey 的 AI 替身發表一份受害者影響陳述。這個死者機器人是由 Pelkey 的家人創建,法官 Todd Lang 在聽取這份 AI 生成的陳述後,認為這段陳述「真實」,並對兇手判處最高刑罰。這項應用不僅為受害者家屬提供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也開創在法律程序中運用 AI 的先例。
此外,2018 年佛羅里達州帕克蘭(Parkland)高中槍擊案的受害者 Joaquin Oliver,他的 AI 替身曾與記者 Jim Acosta 進行了一次「採訪」。2024 年,在 Parkland 槍擊案六週年之際,Joaquin Oliver 與其他五位槍枝暴力受害者的聲音透過 AI 被重新創建,並參與一項名為「The Shotline」的線上倡議活動。這些 AI 生成的語音訊息,被用來直接向美國國會議員喊話,要求他們以實際行動遏止槍枝暴力。
Joaquin Oliver 的母親 Patricia Oliver 坦言,重新聽到兒子的 AI 聲音是一個「情感上極具挑戰的過程」,儘管過程艱辛,但這讓已逝親人的能量和形象得以延續,更進一步成為推動改革的動力。
「死者機器人」的商業化趨勢
儘管 AI 死者機器人展現出在情感連結和社會倡議方面的巨大潛力,但研究人員也警告,「商業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許多科技公司也正積極探索將技術變現的可能。
美國林登沃德大學(Lindenwood University)的 AI 研究員 James Hutson 認為「AI 死者機器人的商業化」是必然的。Hutson 也強調,已故者透過數位技術在螢幕上推廣產品已有數十年歷史,例如早在 1990 年代,已故藝人 Fred Astaire 就曾被數位處理後,出現在吸塵器廣告中。
目前如 Hereafter 和 Project December 等死者機器人公司,主要透過付費訂閱或一次性費用來盈利。未來,死者機器人的潛在商業模式,包括在與死者機器人對話中插入插播廣告,或是讓死者機器人從使用者互動中獲取喜好資訊,例如詢問「你最喜歡的運動員是誰?你對哪些球衣感興趣?」,然後將這些數據提供給廣告商。
商業化背後的挑戰
然而,死者機器人的商業應用面臨著諸多法律、倫理和道德困境,這項技術的潛在危害更引起廣泛關注。像是 New Yorker 漫畫家 Amy Kurzweil 就指出,死者機器人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因為它觸碰人們的情感渴望和脆弱性,因此當人們深陷悲痛時,這種技術的商業化利用特別令人擔心。
在費城 Blank Rome LLP 律師事務所專攻技術和隱私的律師 Jeffrey Rosenthal 指出:「在美國,我們仍在為生者的隱私權而掙扎,更不用說逝者的隱私權了。」美國沒有全面的聯邦法律來規範 AI 使用,更沒有專門針對死者機器人的規定,儘管美國各州法律承認個人在死後有保護姓名、肖像、聲音和其他識別特徵等不被商業使用權利,但現行法律框架仍不足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危害。
《NPR》採訪多家數位廣告公司,企業普遍表示,讓逝者的 AI 替身發布不真實的廣告語,作為消費者會「完全反感」,也會損害公司的聲譽。AI 行銷公司 NEX 的內容主管 Camille Chiang 更認為,在道德上利用死者是「完全不合理」的。
AI 死者機器人技術展示在個人懷念、社會倡議、甚至法庭等領域的潛力,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互動體驗,然而隨著商業化進程加速,如何在經濟利益、情感連結與道德界限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社會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NPR》、《The Guardian》、《The Washington Post》,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