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台屬中國」畫紅線 智庫學者:戳破北京將一中納規則框架意圖
中國外交部談話紀要宣稱,日前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會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時稱「台灣屬中國一部分」,但遭印度駁斥中方錯誤引述。對此,正在美國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 America)擔任訪問學者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筱蓁撰文表示,此舉正戳破北京近年不斷將企圖將「一中」敘事擴大納入規則框架的意圖,也證明印度雖從未放棄與台灣的實質關係,但同樣拒絕落入北京強加的規範框架。
目前於華府美國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 America)擔任訪問學者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筱蓁在美國觀察家基金會網站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王毅這次訪問印度達成了包括邊境和平、開放三個傳統邊境貿易通道、恢復直航等多項重要成果,但這次訪問卻因北京與新德里罕見的公開分歧而蒙上陰影,且爭議焦點正是台灣問題。
林筱蓁在文中指出,在中方的會談紀要中,中國聲稱印度已同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然而,印度外交部迅速予以駁斥,發表聲明澄清:確實是中方提出了台灣議題,但印度的立場「沒有改變」。聲明明確指出,印度與台灣的關係,如同國際社會其他國家一樣,聚焦於經濟、科技與文化領域,且此類交流將繼續下去。更耐人尋味的是,聲明補充道,連中國自己都在這些領域與台灣往來。
印方語氣平和但顯現堅定立場
林筱蓁分析,印度的表態雖語氣平和,卻立場明確,戳破了北京企圖重塑「一個中國」論述、將印度納入其擴張解讀的說法。中國長期堅持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嚴格詮釋。印度最後一次在聯合公報中重申「一中政策」是在2008年,但自2009年後,該措辭便不再出現在任何聯合聲明中。自此之後,新德里似乎將這種「刻意缺席」當作一種外交籌碼,在實際操作上保持延續,但在言辭上保留空間,以便在與北京交涉時擁有更多談判餘地。此次交流再次表明,印度雖從未放棄與台灣的實質關係,但同樣拒絕落入北京強加的規範框架。
回顧歷史,這種態度並非偶然。1949年,印度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共產國家之一。對前總理尼赫魯而言,這不僅是外交抉擇,更是反殖民情感與亞非團結精神的體現。當時所謂「一個中國」,僅涉及代表權問題。即便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新德里也未撤銷承認。對尼赫魯來說,承認北京是穩定大國平衡與維護印度在亞非地區道義地位的重要手段。
習近平企圖主導全球規則制定
在鄧小平改革開放引入外資與技術後,北京將經濟籌碼納入「一中框架」,進入習近平時代,「中國製造2025」與「一帶一路」同步推進,又將中國的觸角從基建延伸至全球規則制定。隨著經濟實力的強大,這種自信讓北京將台灣問題升格為「試金石」:要進入中國市場,政府與企業必須接受北京版「一中」立場,這不再僅是政治表態,而成為市場准入條件。質變則出現在「中國標準2035」:北京企圖超越市場槓桿,邁向規範掌控—將「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轉化為「唯有中國能制定規則」。
但林筱蓁分析認為,王毅於新德里的強硬表態,實際上意在把印度拉入北京擴張版的「一中」敘事。然而,印度的回應則劃下明顯紅線。新德里自1949年起便承認北京為中國代表,但近年與台灣經濟、科技與文化往來更深化。2024年,台灣進一步在孟買新設代表處,繼德里與清奈之後再下一城。去年舉行的「台印 CEO 圓桌會議」與「產業合作高峰會」,在5G整合、無人機操作員培訓、電子回收等領域推動了具體合作。經濟層面上,鴻海已成為此種深化合作的象徵。台灣在「印度半導體使命」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正幫助印度鞏固半導體產業,並強化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互補性。
各國願承認北京卻不代表由中國制定世界規則
印度的例子也可以說明為何台灣逐漸在國際上獲得更廣泛的認可,即便未具有外交關係,但仍能作為主要經濟體合作夥伴,尤其在人工智慧與半導體領域。因此,各國更意識到,若默許北京的「一中」詮釋,就等於接受中國規則的外溢效應,如市場准入被政治化,技術標準被納入政治語言,世界的規範多元性正逐步被侵蝕。
相比之下,台灣展現了另一條路徑:憑藉半導體領先地位、開放經濟與多元合作,台灣證明國際社會可以在維持「一中政策」的同時,拒絕認可北京的擴張解讀。台灣表明,參與全球供應鏈與維護規範多元性,無需在中國設下的框架內進行。
林筱蓁總結認為,中國最新企圖左右涉台互動規則,以及印度的回應,凸顯出「一中」論述的轉變。冷戰時期,它關乎「代表權」;全球化時代,它是「市場測試」;如今,它已演變為「規則之爭」。承認北京是中國的代表是一回事,但同意由中國來代表「世界規則」則是另一回事。
美國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RF America)是印度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於華府唯一的智庫分支機構,在美國決策圈中具有高度重要性,同時該智庫每年與印度外交部合辦瑞辛納對話(Raisina Dialogue)也被譽為「印度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如今已是全球戰略對話的關鍵平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