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董家三代傳承新郎燈技藝 婚俗必備到文化式微
(中央社記者吳玟嶸金門30日電)金門傳統嫁娶時須準備新郎燈,古崗匠師董天補自學製燈技術,其子董騰祥與孫輩傳承技藝至今;董騰祥說,因結婚禮俗趨於簡便及少子化等,新郎燈文化已式微,未來很有可能消失。
金門新郎燈匠師董天補在古崗製燈數十年,金門縣文化局多次透過影片、書籍紀錄其製燈技藝,董天補民國105年逝世後,其子董騰祥傳承技藝,至今仍以此為業。
董騰祥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新郎燈是中國閩南一帶習俗,傳統農業社會大多期望家中生男丁,而燈在閩南語諧音為「丁」,有「添丁」涵義,所以金門傳統在嫁娶時,新郎方須準備新郎燈,由家族晚輩提至宗祠家廟祭拜,並掛在祖廳中。
董騰祥說,金門過去都自廈門購買新郎燈,是因1937年日軍登島導致金門與廈門中斷聯繫後,父親董天補才自學製作,而中國因文革等因素,「現在廈門也沒有這個傳統了,台灣可能也只有南部有些地方還有,金門則相對還有保存這個習俗」。
董騰祥實際拿起新郎燈說明,新郎燈製作重點之一,是在燈上寫著新郎姓氏及燈號,金門宗族傳統濃厚,重視追本溯源,即使同一姓氏也會因祖先發祥地、是否有功名官銜等因素燈號有所不同,如金門陳姓就有「太子太傅」、「南陳浯陽世科第」等不同燈號,「這都顯示這項傳統技藝慎終追遠的特色」。
記者詢問新郎燈現在是否如過去是嫁娶必備,董騰祥說,隨當今少子化,以及嫁娶儀式越趨簡便,新郎燈需求明顯降低,「我父親最一開始也不希望我接手,是後來擔心技藝失傳我才回家學」,他也說,雖有2個兒子,但也只讓大兒子董偉銘學習並與他共同製作新郎燈。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主辦「古崗新郎燈傳統工藝體驗」將在明天舉行,活動邀請董騰祥帶領報名者體驗小型新郎燈彩繪製作。
董騰祥說,舉辦這類活動推廣是好事,但新郎燈從頭到尾製作是很複雜技藝,如真的要留下這項傳統技藝,除了往裝飾、觀光活動發展,政府的獎勵、鼓勵也是重點。
董騰祥表示,很多傳統技藝老師傅習慣留一手,但其實要鼓勵大家來學,否則如新郎燈這種傳統技藝會隨著時代變遷真的消逝;他也笑說,「以前文化部的人怕我不想學,就一直鼓勵我要學,真的是這樣!」(編輯:李亨山)1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