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公投電視說明會4】黃國昌:民進黨錯誤能源政策應及時止損;吳亞昕:我們沒有資格把風險留給下一代
今(13)日「重啟核三」全國性公投的第四場說明會,由中選會委員吳容輝主持,本場正方代表為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反方代表則為親子共學暖暖蛇共學團自學畢業生吳亞昕。
黃國昌:民進黨的錯誤能源政策,如今應及時止損
黃國昌首先感謝正方各代表在過去說明會中的激昂辯論,緊接表示公投將會是「台灣爭取更低廉、更穩定、更永續的能源的能源轉型契機」。他批評民進黨政府完全執政8年後,所推行的「532能源轉型政策」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願景一再跳票。
「532能源轉型政策」:2016年由蔡英文提出,目標台灣在2025年達成的能源配比目標。即天然氣發電占比50%、燃煤發電占比30%、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 這項政策是蔡英文政府推動「非核家園」願景下的一項重要階段。
他提出,台灣發電現況仍然屬於火力,除了違背「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之外,也罔顧國家人民的健康。他強調火力發電造成的PM2.5的空汙狀況,已經造成國內兒童面度過敏風險,成人面對心血管疾病問題。
曾經譽為「金雞母」的台電,如今面對財務黑洞的囧境。他指出,儘管電價過去3年跳漲4次,政府不斷貼補台電虧損,但截至去年為止,台電目前總虧損已達到4000億元。
「山也光電板,海也光電板。一個丹納絲颱風,民進黨的光電神話一夕破滅。四處散落的光電板,竟淪為大型廢棄物。」他質疑使用光電板的再生能源政策,同時提出台灣山河是否可以經得起如此摧殘的問題。
他質疑,在民進黨錯誤能源政策下,唯一受益的只有「民進黨權貴」。他點名郭再欽、陳啟昱和古盛煇,皆是錯誤能源政策下的受益者。
黃國昌表示,核電的抽象風險是當代科技可以控制的,但光電的具體危害,卻是現實發生的事實。他認為如今台灣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的情況下,天然氣儲存量僅能容納7至11天,煤炭安全儲存量也僅有一個月。他批評,民進黨的錯誤能源政策,使台灣能源供給毫無韌性。
爾後他運用不同國際知名學者言論作為例子,強調「台灣至少需要保留一座核發電廠,才能在國家安全遭受威脅的時候,提供基本的電力需求。」其中包括諾貝爾物理得獎者、美國前能源部部長朱棣文、美國前海軍情報官、美國前副安全國家顧問博明和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力言。
他批評,今年5月17日,民進黨關閉核發電廠的舉動,使台灣喪失重要基載電力。他質疑,當初台電以「備轉容量充足」的理由關閉核發電廠,是否為製作虛幻假象的天真想法?爾後他提出,台電重啟操作許可已過期的高雄興達燃煤場、政府限制桃園以北的大型數據中心不供電等事實,與「台灣供電充足」的說法不一。
他認為,若台灣未來主力朝向AI產業發展,台灣供電穩定程度需要被重視。
第一輪發言結束前,他表示理解反核人士的疑慮,但世界趨勢的發展下,美國、歐盟、日本等地已經重新重視核能發展。他明確表示「民進黨不應繼續採取『把頭埋在沙裡』的心態。」,而是用務實、理性、科學的角度解決。
最後,他提出國內民調顯示,7成民眾支持修法延長核電使用年限,全年齡層都高度支持核三繼續運轉,其中20至29歲的年輕世代支持度更高達75%以上,研究所學歷以上的支持者更超過8成,屏東恆春民調也顯示7成支持度。
他呼籲執政黨「務實面對」台灣面對的問題,改正錯誤的能源政策。
吳亞昕:直至核廢料與斷層問題解決前,核三不應重啟
第二輪發言由反方代表吳亞昕進行論述,她明確表示「核能的風險將會影響這一代,與未來的下一代」。
她提出兩個科學事實。第一、核廢料處置問題與2018年如出一徹,毫無進步。台灣仍然只能將核廢料處置於核電廠,永久處置地也毫無著落。第二、地層科學證明核電廠選址於恆春斷層,並非核電廠建立的優選地址。
吳亞昕表示,作為20歲的年輕人,她和其他台灣年輕人相似,在意「環境永續」議題。因此,她認為核三選址不當,也同時反對所有不當的能源設施選址。
她設問「為何當初核三選址板塊斷層之上?」,她提出過去1970年代,人們對地質學瞭解甚少。直至2011年福島核災,人們開始正視地質問題。台電當時重新對核三進行地質探查,並在報告指出,核三廠直接穿越恆春的活動斷層,並且距離核反應爐不到900公尺。
爾後她再次提出「耐震補強並不能解決全部風險」。根據美國地震危害評估分析後,核三廠可能面對的地震是1.384G的加速度,然而她表示,核三廠原本設計的耐震程度只有0.4G,雖然之後陸續將設備提升至0.72G,但仍然不足以符合國際核能安全的標準,若是執意加強防震,又會額外增加多少資源投入?
台灣屬於兩大板塊造山運動形成的島嶼,斷層錯動會直接造成地表變形,更可能造成斷層帶的建築物產生傾斜與倒塌的可能。因此,她認為位於斷層帶之上的核三,即使建築物再如何耐震都無法彌補地形的不足。她提出國際上面對類似案例的解決方式。美國選擇直接將核電廠除役,並且移除核廢料;日本明文規定不允許運轉。
吳亞昕再次提到「無安全疑慮」的定義,政府是否真實能夠確認核三發電廠的安全效能?
接著,她提出「如果造成核災」的假設。她提出2011年福島核災後的例子,2.4萬居民至今無法回到家鄉、許多青年仍然面對甲狀腺癌的風險。爾後她拿出福島核災受難青年曾更俊太郎的信件,內容提到核災如何摧毀他的家鄉,家鄉兒童高度患癌的事實、青年面對甲狀腺癌的風險。曾根俊太郎提出「使用乾淨便宜的核能,是否能夠彌補核災之後面對的結果?」
她繼續假設,如果核三廠發生核災,屏東10%的土地會永久撤離,全台2%的土地會永久撤離,方圓130公里以內的魚類無法食用。核災的結果不只是影響民生,更會導致台灣農漁業的未來發展。
如今生活在屏東恆春的家庭,卻因為這次的公投被迫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她分享與友人的聊天:「如果因為擔心缺電而選擇重啟核電廠,我覺得我很自私。」
最後,她提出「社會正義」。「我不想成為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的人。」
黃國昌:我們無法再用過去的恐懼,去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發展
黃國昌提到,2011年福島核災時,他也深深被事件紀錄片所震撼。他曾經參與反核運動,也非常了解反核人士的疑慮。他提出反核關鍵的核燃料棒存放疑慮。
他認為,核燃料棒的存放問題,並非因為核三重啟而出現,而是使用核電40年的台灣早就面對的問題。同時,核燃料棒的存放問題,也是全世界擁核國家面對的問題。國際上重啟核電的丹麥、日本、義大利都清楚問題來源,而台灣人民如今應該質疑的,並非「核廢料放誰家」,而是「執政8年的民進黨,對核廢料處置問題毫無長進的事實。」
他同時提出論證,當初核一、核二允許使用室外乾儲,是他在立法院親自推動反對室外乾儲,並提出更安全的室內乾儲方式。對於核燃料棒的最終處置問題,他提出今年6月經濟部與台電已派人勘查芬蘭、瑞士等高階放射物質處置地,並與上述國家簽訂備忘錄。此外,在全球技術發展下,深孔地質處置(DBD)的核廢料處置方式已經成為主流的選項,取代傳統的深層地質處置(DGD)。對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深孔地質處置(DBD)技術將會是一大突破。
深孔地質處置(DBD):從地面鑽孔至5公里深度,以地面至3公里深度為封塞區,3至5公里之結晶岩為處置區, 進行高放廢棄物之處置。與傳統技術相比,結晶岩地質很常見,可能的場址多、成本降低。可處置較小的廢棄物也比較多。較少受到氣候威脅與地下水滲透的威脅。
深層地質處置(DGD):將用過核子燃料埋藏於深約300至1000公尺之穩定地層中,以與人類生活環境隔離。
他提出,不論公投通過與否,核燃料處置問題都會是執政政府面對的首要問題。然而事實顯示,民進黨政府執政8年,卻無法有效處理核燃料處置問題。
緊接著,他提出台海的緊張局勢。引述美國智庫CSIS的最新報告,若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台灣天然氣儲存量將會在10天內耗盡,同時懇切表示台灣目前能源韌性尚不足,尚須依賴核電供應。
他同時表示,賴清德總統過去在競選期間,在學生面前發言說「目前相關單位也規劃讓已經停機的核能機器維持未來可能使用的緊急情況,已備不時之需。」因此,他表示,從民進黨的言論上,也能證明雙方在「台灣目前需要核電」達成共識。
他回應民進黨對「只反對核三,而不反對核一、核二」的敘述。他反駁,根據台電相關報告,核一目前已拆除關鍵設備,核二也因為燃料池爆滿問題而無法延役。
他表示目前為止,只有核三廠燃料池還有存放562束燃料棒的空間,尚能供應3個週期的核能發電,每週期大約18個月,共5年的運轉時間。核三重啟的結果,將會為台灣穩定電力帶來定心的功能。同時,目前核三廠室內乾儲已正在招標,表定兩年時間可以完工。完工後燃料池可以持續運轉,無需面對燃料池塞滿燃料棒的囧境。
他最後提到,「裹足不前,故步自封。這不是台灣人民的選項。」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發展,台灣沒有下一個8年繼續蹉跎。
吳亞昕:我們沒有資格為了這一代的電力需求,就把風險留給下一代
吳亞昕首先提出,40年前的台灣社會選擇核能,是基於對核能安全、先進的想像,甚至樂觀認為未來很快可以找到替代能源。但2011年的福島核災打破核能的神聖地位,核災造成的自然災害、環境破壞,至今仍然持續影響。
她接著從現實層面敘述,台灣尚未建立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包括低階與高階。其中低階核廢料不斷堆積在核一、核二和蘭嶼島上。目前台灣使用的燃煤發電,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和碳排放問題。所有過去選擇的結果,都正在影響當前的這一代。
她提出2024年各黨在總統大選期間提出的能源配比,所有的政黨都在為台灣未來做出更安全、永續的準備。其中三黨提出的再生能源佔比,大約佔了27%至30%。她強調,若三黨都同意再生能源是未來的趨勢,那麼推動再生能源發展時面對的問題,應該被致力解決。
她提出「究竟發展再生能源,還是重啟一座位在斷層之上的除役核電廠,哪個才是更好的選擇?」若選擇重啟核電廠,台灣是否有足夠人力資源面對接下來可能的代價?
她認為,台灣不能一再重複錯誤的能源政策,不能一再將責任丟給未來的台灣世代。台灣目前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選項,而並非將問題視而不見的退步選項。
核廢料最終處置一直不斷被政治人物提出,但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解決方式出現。核三發電廠即使再度重啟,其發電期限也有限;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卻是用萬年時間承擔。如今承擔核廢料議題的人們,豈不是台灣的年輕世代嗎?
核廢料處置方式無解的問題,將是台灣為何去核化的關鍵。她提到2012年黃國昌所提出言論:「如果處置核廢料如此簡單,那為什麼今天只有芬蘭可以處置核廢料,其他國家仍然找不到真正的處置方式?」
她再次強調,去核的目標,關乎到保護全台灣人民的責任。
吳亞昕反駁正方代表所提出的「2028年核廢料最終處置選址」的承諾,她認為目前立法院連選址辦法都尚未決定,根據過去國外類似議題,相關程序需要耗費近五至十年的前期準備,其中包括安全評估、選址設計等技術。而核廢料的道德責任,在相關承諾上被完全忽略。
以德國為例,她提到德國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決定完全去核化。德國成立道德倫理委員會,從道德和倫理角度,為政府提供建議。關於核廢料,委員會表明,首當其衝應停止核電廠運營,只有核電廠停止運營,核廢料才能正式估算。選擇繼續使用核電,核廢料的處置將會是數代需要面對的問題。台灣供電能力尚須解決,但核電並不是萬靈丹,也更不是良好解方。
「我們沒有資格為了這一代的電力需求,就把風險留給下一代。」吳亞昕最後提到,不同能源選擇都會面對不同的風險,不同的選擇都會牽連背後的社會正義問題。能源轉型勢必會造成改變,而改變過程勢必面對困難。
至此,兩方皆完成兩輪各24分鐘的發言,本週五(8月15日)傍晚7點將進行第五場公投說明會。
更多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顯示全部
留言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