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勝過價格 台灣農業主力輸美品項競爭力強
美國對台灣祭出「對等關稅」,一度將包括花卉、茶葉、毛豆、冷凍水產等主要出口美國之農產品關稅驟升至32%,但經過雙方不斷談判、協商現降為20%。
這場貿易摩擦已為出口型農業業者投下一枚震撼彈。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貿易政策轉向,台灣是否仍有信心?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台灣的強項,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價值與體系競爭力。
台灣農業並非新進市場的弱旅。在美國市場,台灣是蝴蝶蘭的最大供應國、冷凍水產的主要出口國之一,也正在積極爭取其他各項農產品的輸美准入資格。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2年美國進口蝴蝶蘭中,超過七成來自台灣,穩坐市占率第一;美國冷凍全魚(條凍)市場中台灣占22%的市占率,台灣多年來已累積冷鏈加工、水產規範、無藥殘控制等穩定信譽。
雖外界憂心20%的關稅會否壓垮台灣競爭力?筆者認為,成本壓力是事實,但競爭劣勢未必成立。筆者有多次與有輸美實績的業者交流經驗,所得到的回饋中,認為關稅帶來的成本提升,並不必然由生產端獨力吸收,而會經由三層通路共同承擔。
首先,貿易商會與出口商重新談價,讓雙方分攤壓力。例如美方買家理解成本上升為政策因素,部分願與台廠協調、共同負擔新稅衝擊。其次,零售端為守住市場,不敢全面反映價格,會壓縮自身毛利。最後,台灣產地雖有讓利壓力,但亦透過分級、履歷、品牌經營,把產品價值提升來抗衡價格戰。
此外,美國民間市場的結構以及基本消費水平,也有利台灣穩住陣腳。除了花卉在產品屬性上,價格敏感度遠低於日常民生品,消費者重視外觀、持久性、品牌背景等軟性價值,其他輸美的農產品本身價格並不高,一項台幣售價300元的農產品進到美國消費端,在還不考慮供應鏈共同承擔成本的情境之下,即使提升10%,對於美國消費者不過提高1美元左右的價差。
最後,農業部也已編列180億元預算協助出口業者因應高關稅,包含農業貸款利率加碼補貼、強化外銷冷鏈體系等六大措施。儘管美方調高部分農漁產品關稅,台灣因其供應穩定性、品質優勢與既有市場信任,仍具備實質出口競爭力。產品價值已非由單一價格為主,而是建構於產地標準、貿易體系及品牌信譽等關鍵優勢,亦是台灣農產品在貿易波動中最堅固的保障。
※作者為台經院七所組長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