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人形機器人還缺什麼?宇樹科技 CEO 指進入主流還要 1~3 年
中國近期密集舉辦大型人形機器人活動,展示自主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近日於北京開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World Robot Conference)就聚集了數十家本土新創與大型廠商。
獲得阿里巴巴集團等投資支持、總部位於深圳的 LimX Dynamics 推出其首款人形機器人 Oli,售價自 15.8 萬人民幣起,可完成複雜關節舞蹈動作;由軟銀願景基金支持的傅利葉智能(Fourier Intelligence)則帶來可回應觸碰與擁抱的人形機器人 GR-3,定位於養老院等照護場域,雖然尚未上市,但預計售價低於 70 萬人民幣。
展會上,優必選(UBtech Robotics)的 Walker S 人形機器人展示了搬運零件、投籃、從貨架取藥等應用,一旁新開的「機器人商場」陳列約 50 款人形機器人供販售。《Nikkei Asia》現場一位工作人員一邊演示一邊說,「它(機器人)看起來走得慢,但那是為了演示。它可以自學,提高工作速度。」不過,也有一位現場人員指出,目前對這類機器人感興趣的多是零售商,用於吸引顧客,並非真正替代人力。
中國打造自主供應鏈,追趕精密零件競爭力
中國是 2023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需求國,市佔率達 51%,並透過五年計畫與地方政策推動自主人形機器人供應鏈。《Nikkei Asia》引述分析指出,中國建立本土零件生產體系,有助於縮短與日、德製造商在精密零組件市場的差距。
中國研究機構 Gavekal Dragonomics 分析師 Tilly Zhang 即表示,包括長盈精密、兆威機電、三花智控等中國供應商,已為美國 Tesla Optimus 等機器人提供零件。
AI 能力不足,大規模落地受限
儘管中國人形機器人在各大展會頻繁登場,實際應用仍面臨技術瓶頸。《Bloomberg》報導,中國 AI 機器人巨頭宇樹科技(Unitree Technology)執行長王興興表示,雖已有企業在工廠試運行人形機器人,負責分揀與品質檢查,但大規模部署的關鍵挑戰,是缺乏成熟的人形機器人 AI 模型。
王興興指出,宇樹科技推出了售價 3.99 萬人民幣的 R1 人形機器人,但尚未量產。他形容當前狀態「就像 ChatGPT 在 2022 年爆紅前的 1 到 3 年」,產業已明確方向,卻尚未有企業真正實現。他預估,人形機器人要進入主流應用還需 1 至 3 年。
《Nikkei Asia》報導,中國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成功與主導地位仍未確定──許多人形機器人開發商仍依賴美國晶片製造商 NVIDIA 的產品來訓練他們的設備;雖然 AI 帶來自主運作的可能性,但在像世界機器人大會這類活動中展出的機器人,大多仍由人類遠端操控。《Bloomberg》也指出,雖然中國機器人在馬拉松、跆拳道、足球賽等活動中亮相,但這些競賽多半非真正的技術突破,部分機器人甚至無法完成比賽。
不過,市場機會依然龐大。摩根士丹利預測,205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可能高達 5 兆美元,應用以工業與商業領域為主。在 AI 能力與實際應用成熟之前,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仍處於從展示到真正落地的過渡期,並展現在先進科技領域追趕並超越美國的雄心。
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之前,上海舉辦了世界 AI 大會,宇樹科技以拳擊對戰表演吸引觀眾;下週,北京將迎來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大會,舉辦足球、1500 公尺賽跑與武術表演等活動。
*立即報名 8/15 【AI Agent 知識工作革命論壇】,解析企業如何在各工作場景導入 AI Agent 完成任務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NIKKEI Asia》、《Bloomberg》,首圖來源:擷取自 Unitree Robotics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