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戰超高齡社會!專家揭密 AI 智慧醫療如何加速落地,在宅醫療實務該怎麼全面前進
台灣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突破兩成,預估至 2070 年 1.1 名工作人口須扶養 1 位長者。面對高齡化與醫療需求攀升,AI 成為提升醫師生產力與醫療體系效率的關鍵。
憑藉健保制度與完善數位基礎,全台醫學中心乃至各級醫院皆紛紛投入 AI 與大數據技術的導入、評估或研究,從臨床應用到遠距照護全面佈局,邁向以病人為中心、以科技為助力、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醫療體系邁進。
AI 醫療刻不容緩!聚焦 AI 與在宅醫療新價值
衛福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表示,衛福部正推動智慧醫療基礎建設,導入 FHIR 標準與 Smart 技術整合電子病歷與 APP,打造去中心化、可共享的醫療資訊平臺,開啟 AI 驅動的健康台灣新紀元。
立法委員王正旭指出,AI 應用與在宅醫療的推動有助於減輕醫療人力壓力。國策顧問陳志鴻則強調,健康台灣政策正逐步落實,未來將以智慧醫療、綠色轉型與醫療韌性為核心,推動永續醫療體系。
AI 與醫療的結合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偉強呼籲,在有限資源下應思考最適應用方向,在宅醫療的推動應結合基層診所與地區醫院,共同建構生活圈照護網絡。
從健康台灣願景!開啟 AI 數據驅動的醫療
面對高齡化浪潮,慢性病患者攀升與醫療人力短缺,AI 成為推動台灣醫療升級的關鍵引擎。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強調,台灣 AI 醫療非停留在展示或研究階段,而是可運用以減輕醫護負擔、提升醫療品質,並藉跨院資料共享建立智慧醫療生態系。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主任郭律成提醒,AI 作為「輔助」而非「取代」人類,導入過程須嚴格管控生成式 AI 技術潛在風險與倫理議題,以確保醫療安全與病人隱私。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則分享院內打造的 TAIP-X 資料整合系統,成功將 AI 技術融入日常臨床與教學,並已拓展至國際市場,彰顯台灣智慧醫療的軟硬實力。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偉強則強調,組織須具備領導決心及跨域人才,並建立長期策略藍圖,讓 AI 專案由試點走向制度化,真正成為醫療競爭的核心動能。
實現在地健康平權!在宅醫療將成關鍵拼圖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王照元提到,在宅醫療不僅「高科技」、還「高人本」,需跨域協作與全人關懷的雙軌並進。不只硬體升級,更在於數位工具與醫療流程的深度整合,以建立高效、平等的醫療環境。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星助分享,花東地區透過資料整合歸人歸戶、健康券計畫,有效召回高風險族群,並及時 AI 篩檢、無人機送藥和在地動員的健康守門人,形成分散式社區關懷網來確保重災照護不中斷,展現偏鄉醫療創新模式。
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病科科主任陳昆輝表示,智慧醫療與遠距醫療的實踐,可透過 AI 大數據與先進通訊技術,實現跨院及居家照護一體化的精準安全醫療服務新模式。
在地醫療要如何打造跨域合作與民眾信任的在地模式,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說明,該院推動的「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服務已涵蓋超過 150 名病患,透過結合 AI 警示系統與護理監測中心,提升照護效率緩解醫院病床負擔。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施俊明提到,在宅醫療推展需兼顧照護品質與法規及給付制度的完善,並重視運用 AI 和穿戴裝置等智慧監控技術來維護病患安全。
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洪朝明則就他本身在偏鄉與離島推動在宅醫療的實務經驗,強調與社區建立深厚信賴關係,以及提供遠距醫療服務是在宅醫療的成功關鍵。
落實健康台灣!打造 AI 結合在宅醫療的高價值照護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總經理莊曜宇表示,AI 醫材發展正由放射影像延伸至心血管與神經領域,多家醫院已落實智慧手術與遠距照護應用,展現產學醫合作成果。
在宅醫療與 AI 決策的實踐,AI 應用於出院預測與配合穿戴裝置,完善院內外連續照護;需充分考量人力支援與給付誘因;在宅醫療應考量環境差異與可負擔性,建議採跨域合作與成熟方案導入。
莊曜宇提到,制度設計、法規框架與經濟永續是 AI 與在宅醫療落實的三大關鍵,唯有形成可負擔且可長續的系統,才能讓在宅住院真正可行與實踐。
諮詢專家:衛福部資訊處處長 李建璋、立法委員 王正旭、國策顧問 陳志鴻、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 李偉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陳建宗、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主任 郭律成、台北醫學大學校長 吳麥斯、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 李偉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 王照元、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 陳星助、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骨病科科主任 陳昆輝、萬芳醫院院長 劉燦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 施俊明、義大癌治療醫院院長 洪朝明、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總經理 莊曜宇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以 AI 科技助攻健康台灣!工研院攜手四大醫療體系,打造 MedBobi 2.0 智慧決策醫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