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數字會說話─看美國對台灣的要求有多惡劣離譜
未來一段時間,台灣將要與美國進行一段艱苦又煎熬的關稅談判,從幾個數字可看出美國對台灣的要求與壓榨堪稱惡劣又離譜;而最終,無論是政府或是民眾,都該問一個問題:台灣值得付出多少代價來換取美國給予15%的關稅。
美國對台灣課20%的對等關稅,雖然已經比4月2日公布時的32%減少了12個百分點,但關稅高低與影響是「比較」而來的,特別是要與鄰近與主要競爭對手國家相比。以鄰近國家而言,日、韓為15%,越南20%,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都是19%,新加坡只有10%,相較之下,台灣得到的稅率顯然居不利地位。
台灣到底是什麼原因未能與美國達成協議,導致稅率訂在20%?雖然官方滴水不漏不透露,但從日韓歐等其它國家的案例,還是可以大致推測出美方條件。
在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前,川普對日、韓的關稅訂在25%,歐盟則是威脅要課30%,在雙方達成協議後,稅率都降成15%,但為了得到這個15%的稅率,日韓歐都付出龐大的代價:歐盟承諾(3年)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投資美國6000億美元;日本承諾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購買1000億美元的天然氣;韓國承諾投資美國3500億美元、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
從這裡就可看出,川普日韓歐這些對美貿易享有龐大順差、又屬較富有先進的經濟體,有一套基本「標準款」要求:承諾「投資美國」、「採購美國」,金額至少都在數千億美元之譜,達到此條件才能給予15%的關稅;此外,無一例外的是:所有國家都要給美國商品進口零關稅的待遇、取消所有的貿易障礙。
所以,先前有學者說台美談判不順是卡在如美牛豬或汽車的關稅高低與准入與否問題,實際情況恐怕不是如此,因為這一塊幾乎是「沒得談」,台灣如果還要課美國車17.5%的關稅、或卡住美國農畜產品,繼續糾結在此,那就沒得談了。真正的問題應該出在「投資美國」的金額與條件上。
財經專業外媒彭博對此曾有一些訊息:台灣願意承諾3000億美元的「投資美國」,但美方不滿意,要求提高到與日本相同,如果以金額而言就是5500億美元(甚至有一說是6000億美元),而且說是要台灣支援3000億美元給軟體銀行孫正義在美國投資的水晶之地AI園區。
如果此說屬實,就可以理解為何政府不敢答應,而美方的要求顯現川普政府對台灣的要求,已接近「吃人不吐骨頭」的地步了;美國媒體Politico說美國的談判人員「像壓榨檸檬一樣地壓榨台灣」,算是傳神的說出談判狀況。
美國對台灣提出的要求到底有多惡劣與離譜,我們可以用幾個數字就可看出來。
日本被迫「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但日本是一個經濟規模(GDP)達4.026兆美元、居全球第4大經濟體的國家,台灣GDP規模8000億美元左右,只有日本的20%,台灣「何德何能」、又是為何如此倒楣,讓美國逼迫要拿出與日本一樣的錢去投資美國?
甚至GDP規模達1.7兆美元、是台灣2倍的韓國,被迫投資美國的金額3500億美元,也比台灣都低。白話文講就是:相較日韓,台灣明顯是相差數倍的「小個子」又「瘦巴巴」,但美國卻要從台灣身上榨取出比日韓更多的油、割下更大塊的肉。
台灣之悲情,美國相煎之急,由此一覽無遺。
不僅於此,如果被迫投資的項目,台灣能全盤掌握又還算有利可圖也罷,但依照媒體報導的說法,美方要求台灣投入3000億美元到水晶之地AI園區計劃中。坦白說,這筆錢有極大的機率會打水漂。
水晶之地AI園區計劃是孫正義提出,目標是要打造類似深圳這樣的一個科技製造園區,把高科技製造業帶回美國,預估全部投資金額高達1兆美元,計劃中要把台積電、輝達、三星等都引進園區。這個計劃是在6月時才出現在公眾眼前,其實計劃仍非常粗糙,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也被大部份專家認為不可能亦不可行。
甚至從某個角度而言,這個計劃是孫正義投川普之所好、以此「唬弄」川普,並藉此「圈錢」。雖然孫正義早年曾有亮眼的投資績效與眼光,但近年其手上號稱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投資連連失利,甚至鬧出不少離譜的笑話後,孫正義的光環早無,台灣如果把3000億美元丟進「水晶之地」這個坑中,下場恐怕不是太讓人樂觀。(推薦閱讀)台美關稅談判不能公開?賴清德稱有簽保密協定 黃士修憶服貿協議怒嗆一句話
當台灣社會了解到美國對台灣的壓榨有多惡劣後,所謂的「疑美論」大概會再次擴散,賴政府一直不願透露分毫談判內容、美方要求,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最終台灣終究要面對一個痛苦的選擇:願意付出多少代價讓稅率降到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