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與大罷免 香港朋友眼中的台灣:民主機制不只是形式 更已內化成力量
昨晚接到一位香港朋友來電,朋友對於台灣726大罷免投票結果感到驚訝,在電話那頭的他,最後悠悠地說,他很羨慕台灣的民主。他羨慕的,不只是有選舉、罷免、抗議這些制度上的自由,更羨慕的是台灣民眾對政治的高度警覺與判斷力。
他說,台灣人腦袋很清楚,政治人物做了什麼,有沒有越過紅線?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政治人物說什麼民眾不會被動的全部接受,而是主動發揮民主機制中的制衡力量。他提到兩個關鍵事件,一個是2014年馬英九時代的太陽花學運,以及這次2025年引發爭議的大罷免行動。
太陽花與大罷免:民意對權力的兩次警示
他說,馬政府時代,人民並不反對兩岸交流,但當馬政府試圖跳過程序、強推《兩岸服貿協議》,越過了人民心中的紅線,結果引爆了憤怒的年輕人與公民社會上街頭;最終,反服貿運動成功讓執政者收手「往中國更靠近」的計畫,也改變了往後幾年的政治路線。
而這次的罷免案,這位香港朋友觀察到,這與其說是罷免立委,不如說是一場政治勢力的對決。
支持者將罷免正當化為「反紅」、「保台」,卻在實踐上演變為對在野黨立委的無差別追殺,「不支持罷免就是不愛台灣」。這種操作讓不少本來處於觀望的中間選民逐漸警覺,並在投票日以實際行動,向執政者發出警訊:「這不是你可以獨攬權力的時代」。
其實,罷團將在野黨立委一律貼上紅標籤,聲勢浩大,遍地宣傳,從捷運站、菜市場、倒垃圾的路口,到街頭宣傳車與媒體攻勢,鋪天蓋地地要民眾「投下同意」。
在罷免投票前夕,許多朋友甚至老同學的群組為了支不支持罷免而吵了起來。「我不想跟朋友起爭執,但我總可以用我的一票表達我的反對意見吧!」一位不支持大罷免但始終沒在社群表態的朋友說。
罷方用力過度出現反作用力,激出了沈默的中間選民
回顧過去十年,民進黨屢次以「抗中保台」的強力訴求凝聚選票,也往往嘗到甜頭。但這一次,劇本出了差錯。罷免行動初期氣勢如虹,民進黨聲援、青鳥部隊上街,甚至各級政務官、民代、名嘴齊上陣,在街頭、捷運站、菜市場發放宣傳品,電視網路更是鋪天蓋地。但這種強攻態勢,在4月初川普關稅戰開大後,反而引發民眾的「反感」出現「反作用力」。
這彷彿是一場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展開的社會實驗:當罷免力量過於集中、過於猛烈時,社會便會產生一個對等的反作用力。這股反作用力來自沈默的中間選民。他們未必是藍營支持者,但他們感受到社會氣氛的緊繃、政治語言的粗俗、輿論壓力的瘋狂,最終選擇以「不同意罷免」表達對過度動員與執政傲慢的不滿。
不一定挺藍委,但拒絕被扣紅帽子
他們不是為了支持藍營立委而投下不同意票,而是反對這種扣「紅帽子」操作來分裂社會的策略。
罷免案的背後,暴露的是一種潛藏的社會風險:當「愛台」與「賣台」的界線由罷團任意定義,當不同意見被視為敵人,民主政治就會逐漸淪為意識形態的獵巫。這樣的發展,讓許多本來對政治冷感的選民,也意識到再不出聲,台灣將走向一個只有「正確思想」才能生存的時代。
賴政府該道歉,藍白也該謙卑
賴政府應當正視這場敗仗,公開為造成社會內耗與紛亂道歉。然而,這次結果也提醒台灣的政治人物,民心難測。當初國民黨因「卅五名藍委進入二階」幾乎跌入谷底,甚至面臨司法清算的危機,但綠營的得意忘形與操作過頭,卻讓民意反撲,給了藍營喘息的機會。在野藍白應引以為鑑,保持謙卑,步步為營,避免重蹈民進黨的覆轍。
這場罷免的結局,是台灣中道力量的勝利,而非任何單一政黨的成功。台灣人民用手中的選票,展現了對民主價值的堅守,以及對權力制衡的智慧。這不僅是台灣民主的驕傲,更是對所有試圖操弄民意、撕裂社會的政治力量的當頭棒喝。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