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戰犯」柯建銘不辭職民進黨如何收拾戰場?
0726大罷免結果出人意表,罷團努力大半年連一席都罷不掉,大受挫折,連精神領袖曹興誠都「拒絕再玩」,撒手不管之後其他的罷免案了。民進黨在這一局角色模糊,明明很想藉罷免賭一把,搏翻身,改變國會三黨不過半的結構,卻又怕站上第一線後,會加速藍白合作、適得其反,扭扭捏捏之際,全黨就被「萬年總召」柯建銘拖著走,也被公民團體、基層民代推著走,自此走向大罷免不歸路。
「基本盤」沒過25%,形同在敵人優勢戰場開戰
一如以往,民進黨一開始面對這種不想承認的選舉結果,全黨上下都不敢太用力、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檢討,但發洩情緒之餘,若不能用客觀數據作分析,是不可能找到罷免失敗的真正原因。
先看各政黨「基本盤」。若以立委選區的政黨票÷該選區全體選舉人,視為合理的政黨基本盤,來看幾個全國矚目的立委選區,除了台北王鴻薇這一區,民進黨的基本盤25.1%有達到罷免門檻25%,其他選區民進黨的基本盤只有18.9%(花蓮傅崐萁)到23.5%(台北徐巧芯)之間,形同在敵人的優勢戰場上開戰。
換句話說,民進黨即使基本盤投票率100%,光靠民進黨也達不到25%的罷免門檻,所以很需要罷團選票,並儘量讓事不關己的民眾黨選民不去投票,更要說服足夠的中間選民願意加入罷免方投同意票,才有可能讓同意罷免票>反對罷免票。
民進黨在花蓮基本盤只有18.9%,林右昌很盡力了
從最後選舉結果來看,各罷免區的同意罷免/不同意罷免比例,均大於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比例,例如最高的王鴻薇選區,同意/不同意的0.89>民/國+眾的0.59;最艱困的傅崐萁選區,同意/不同意的0.72遠大於民/國+眾的0.36。這相當程度代表民進黨基本盤已經有效動員,加上罷團與中間選民助攻,才會有這樣的成果。如果民進黨真的動員不力,那罷免/反罷免的比例會更為懸殊。
以王鴻薇選區為例,罷免票(民+罷)27.9%,超過國民黨基本盤27.7%,可惜反罷免(國+眾)為31.5%,這是輸在選區政黨結構,也不是民進黨動員不力。
在傅崐萁選區,民進黨基本盤僅18.9%,但罷免方(民+罷)拼到25.6%,如果民進黨沒有全力動員,是不可能過罷免門檻票數,但最後是輸在花蓮的政黨結構因素。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在花蓮蹲點所做努力,數字已經為他說話。
新竹「雙罷」藍白合大催票,高虹安救了鄭正鈐
再看反罷方「藍白合」效應。若用各選區國+眾基本盤與反罷方支持率做比較,可以發現在花蓮縣反罷免的34.1%,略小於國民黨的基本盤35.5%。合理推估爭議性極大的傅崐萁,得不到民眾黨選民的支持。
而王鴻薇選反罷方31.5%,國民黨基本盤27.7%,民眾黨挹注3.8%。李彥秀反罷方33.7%,國民黨基本盤27.9%,民眾黨挹注5.8%。徐巧芯反罷方32.6%,國民黨基本盤28.9%,民眾黨挹注3.7%。
比較特別的是新竹市鄭正鈐反罷方35%,國民黨基本盤23.2%,民眾黨挹注11.8%,占民眾黨基本盤21.5%的5成5。
民眾黨在新竹市超過5成5基本盤投票,原因在於民眾黨唯一地方執政的高虹安被罷免,在新竹市國(23.2%)、眾(21.5%)、民(22.2%)政黨基本盤三分天下的情況下,柯建銘在新竹市同時推動罷免立委鄭正鈐和市長高虹安,就是強力促成藍白合大催票,兩案被否決根本是不用投票就可預知的結果,但柯建銘強推雙罷的決策,令人匪夷所思。
一人拖著全黨走?柯建銘難辭其咎
這次罷免大敗,除了很不科學,在戰略上犯了低級錯誤,捨精準罷免,變成遍地烽火的無差別大罷免,柯建銘一人拖著全黨走,難辭其咎,當列頭號戰犯。但民進黨為何會全黨被拖走?這種集體喪失理智的現象,至今依然成謎。
而且罷免訴求基調是「反共護台」,與過去「抗中保台」同一路數,但因激化對立,把不同意見者打為「中共同路人」,讓中間選民望而怯步,使得台灣的最大公約數「反共牌」效益大減。此外,民進黨低估了民意對國會監督制衡的期待,害怕一黨獨大,也忽略了在國際、國內政經局勢翻騰不安之際,執政效能是人民最直接的感受。
最後罷免投票結果證明,尊重罷團公民運動自主,與高度感謝肯定罷團志工愛國情操,並不等於民進黨只能跟隨黨內激進路線而走。選後國會依然三黨不過半,只要藍白合表決民進黨一定輸,但主張大罷免的柯建銘還是民進黨的「萬年總召」,是要如何跟在野黨坐下來談判妥協?未來民進黨應該回歸理性務實,強化論述能力,走出同溫層傾聽民意,與在野黨協商國政推動,賴清德總統責無旁貸。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