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想滑手機、買東西?心理學家:會成癮,是因為這 2 個原因
我們都看過一群豬圍著餵食槽搶食的畫面。
同樣的,一大群靈魂在黑色星期五互相推擠爭搶一台平面電視的畫面,無疑就是這種想要與某個東西深層連結的渴望,即使連結的對象只是某種金屬和玻璃組成的物品,它暗示能實現人們的欲望。當青少年的網路使用量受到限制,會經歷各種成癮戒斷的症狀。的確,我們的文化確實是一種成癮文化。成癮是一種重複性反射行為,目的是為了降低當下的壓力。
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渴求之物只不過是一件物品,而物品無法帶給我們持久的滿足。
需求終於獲得滿足時,滿足感更短暫易逝。
如果明白成癮只是一種反射性的焦慮管理技巧,那麼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成癮行為。我們甚至不需要意識到自己正在焦慮,但我們的心靈知道,於是啟動並強化反射性的應對機制。諷刺的是,需求獲得滿足是極為恐怖的事,因為接下來我們依然需要面對自己赤裸裸、尚未被滿足的欲望,以及它無窮盡的需索。
察覺自己對焦慮的反應
每個人都會焦慮,我們都有自己慣用的處理方式,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個令人心煩的影響。換句話說,他們對自己的反射性焦慮管理系統已經習以為常,不假思索,從未察覺這個機制如何系統化的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現在,我要請你靜下心來,想想你如何反射性的「管理」焦慮,或是更精確的形容,你如何一再受到焦慮所掌控。
成癮模式的內在邏輯是,當情緒困擾超出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於是我們透過與某個「他者」連結,可以暫時緩解不安的感覺。
舉例來說,當你在閱讀本書時,你的房間開始慢慢進水,你完全沉浸在書的內容,所以沒有注意到這件事。然而,你的心靈注意到了,並設法緩解這個干擾情況。透過嘗試與探索,我們每個人都會尋找一種能讓水位(焦慮)暫時下降的行為。如果下次再發生同樣的情況,我們可能會再次重複先前的行為,無論我們有沒有察覺到。 因此,導致成癮的「鉤子」是:透過反射性管理系統,體驗到不安的感覺暫時中止 。
與「他者」連結有助於降低由存在(existential)的孤立、脆弱與依賴引發的不安感覺。
對許多人來說,「他者」像是一種物質:食物、酒精、買得到的物品、溫暖的身軀。對另一些人來說,他們透過與電視、網路、意識形態、強迫性禱告或念經等令人分心的「連結」,來減少不安的感覺。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個常見的成癮模式就深植在日常生活中,以致很少注意到它在心理資源應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個模式就是我們的慣性行為。
習慣化是我們使用的一種工具,以熟悉的事物對抗不確定的事情。
請回想一下,當我們在交通尖鋒時間遇到塞車、規劃好的時間表被打亂,我們會有多麼生氣。這些實際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很小,但我們對這些小事可能會有過度的情緒反應,這透露我們的焦慮遭到引發的徵兆。
不請自來的念頭,激起心中的不安與焦慮
成癮的第二個要素是,我們每天的意識生活一再的被不請自來的念頭入侵。
這些「念頭」多數是無意識的,卻能激起我們內在的焦慮。舉例來說,當某人對食物有某種依戀,他就受到一種強烈且具有存在威脅性的念頭支配,也就是「假如我得不到這個東西、這個慰藉,在這段黑暗旅程之中,還有什麼可以陪伴我?」
當我們有意識的思考這個念頭,它會顯得很奇怪,甚至很可笑,因為這個念頭是用物品取代了情緒,但在無意識的象徵性世界中,這個人的心靈將他與某個物品(也就是食物)綁在一起,因為那個物品象徵了一個有滋養意涵的希望,用來對抗我們每日所處的焦慮之海
(本文摘自《穿越中年迷霧》,天下雜誌出版)
延伸閱讀
花錢真的買不到快樂嗎?專家:這 8 種消費,會讓你幸福感滿滿!
消費者不出門,不表示他不花錢!疫情下的生活觀察:這 5 類產品有商機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