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廠「去美化」加速!地平線等10家本土業者加速自研晶片 輝達霸主地位受挑戰
美國持續加強對晶片等高科技產品對中國出口的審核與限制,尤其在出口管制機制上頻繁濫用,導致中國汽車業面臨供應鏈不穩與技術獲取受阻的壓力。
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車廠與本土晶片企業正加速推進技術自主,積極研發與採用國產車用晶片,逐步替換以往依賴的輝達等外國晶片巨頭產品,力圖構建自主可控的汽車晶片供應鏈。
近期,包括小鵬汽車與蔚來在內的中國車廠,在自家最新推出的車型中已開始搭載自家研發的晶片,顯示出擺脫對外國技術依賴的明確意向。
目前,中國至少有 10 家新興及老牌晶片企業將汽車市場作為核心發展方向,包括地平線、華為海思、黑芝麻智慧、芯馳科技、芯擎科技等在內的中國本土企業正快速崛起,並不斷拓展國內車廠客戶群體。這一轉變也帶動中國本土晶片代工產業的發展。
中芯國際目前來自汽車及工業應用晶片的營收佔比已達 10%,而三年前這一比例尚不足 3%,排名第二的華虹半導體則在無錫擴建新廠,專注於車規級晶片的生產。
與此同時,比亞迪、廣汽、一汽、長城、吉利等大型車廠也紛紛投資晶片研發、製造與封裝領域,進一步推動產業鏈的垂直整合。
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限制政策頻繁調整,使得包括輝達在內的國際晶片供應商面臨巨大壓力。
輝達近期也因所售 H20 算力晶片被指存在「後門」安全漏洞,遭中方相關部門約談,要求其提交證明資料並說明風險。
儘管中國高階車型目前仍多依賴輝達的 AI 晶片以及高通的智慧座艙與自駕解決方案,但在美國出口限制不斷收緊的背景下,中國本土企業正加速參與汽車晶片供應鏈變革,與中國實現汽車晶片 100% 國產化的戰略目標相呼應。
市場研究顯示,去年中國本土品牌在汽車晶片總供應量中的佔比約為 9%,預計今年將提升至 15% 至 20%,若加上車廠自研晶片,五年內有望達 50%。
根據深圳高工智慧汽車的數據,在 2024 年中國 L0 至 L2 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市場中,地平線以 33.97% 的市佔率領先,超越 Mobileye 的 20.35% 與輝達的 14.71%,成為中國智駕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其晶片已服務於比亞迪、吉利、理想等 40 多家車廠,涵蓋超過 310 款車型。
值得關注的是,地平線今年在多款中低端車型中逐漸替代輝達晶片,甚至比亞迪推出的「天神之眼」高階智慧駕駛系統中,輝達與地平線晶片的採用比例已達 1:1。
此外,由芯擎科技研發、對標國際最先進規格的高階輔助駕駛晶片「星辰一號」,AI 算力達 512 TOPS 且已在今年大規模量產,填補該算力等級的國產空白。
整體而言,中國在成熟半導體製程領域已具備量產能力,未來將持續提高汽車晶片的國產化率。
分析師預測,中國在功率分立元件、感測器、微控制器等領域自給率將快速提升,其中微控制器 (MCU) 晶片自給率料將從去年的 19% 成長至 2030 年的 67%。隨著中國汽車業快速電動化與數位化,一個圍繞自駕與智慧座艙邏輯晶片的龐大市場正加速成形,為中國本土新創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更多鉅亨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