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學者:漢光演習只是表演 台灣長年去軍事化難抗中國軍民教育
兩位烏克蘭學者在《外交家》撰文警告,台灣現在面對中國的威脅,正如俄羅斯入侵前的烏克蘭,但台灣社會尚未做好全面動員和心理準備。他們指出,在俄軍全面開戰前,烏克蘭公民社會歷經多年戰爭威脅,早已建立起基層自救網路和民眾危機意識,這正是台灣目前最缺乏的一環。
雖然台灣近年強化軍演、延長兵役、推動民防訓練,但整體社會對戰爭風險的真實感還有共識仍然薄弱,特別是長年去政治化、去軍事化,「正常化」中共威脅的社會氛圍,讓許多民眾仍將戰爭視為遙遠事件。兩人警告,若無法及早建立社會對中國威脅的清醒認知和基層組織能力,台灣恐難在突發戰爭中承受北京的「速戰壓制」戰術。
《外交家》(The Diplomat)評論指出,隨著烏俄戰爭持續,以及台海局勢日趨緊張,台灣和烏克蘭兩國之間的比較已成為國際政策圈的熱門焦點。然而,在這些表面上的相似之中,台灣忽略1項關鍵教訓:公民社會必須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具備心理及實際上的準備。
「保衛烏克蘭就是保衛台灣」這句口號,在全球政策菁英之間越來越常被引用。尤其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美國優先」路線回歸,外界對美國是否可能棄守烏克蘭的憂慮重新浮現,也更加突顯台灣的未來命運與自我防衛能力之間的聯繫。對台北及華府的許多決策者而言,烏克蘭在俄軍壓境下展現的韌性和民眾動員,彷彿是台灣應對中國威脅的未來寫照。
然而,這樣的比較雖然引人入勝,卻忽略了最核心的差異:烏克蘭的公民社會早已做好準備,而台灣沒有。
台灣最近舉行了歷來規模最大的「漢光演習」,時程延長為以往的兩倍,動員超過2萬名後備軍人,並首次將「實彈演練」擴展至日常生活空間,例如車站、校園等,讓孩童目睹空包彈和濃煙交錯的模擬戰場。今年演習,也首度納入針對一般民眾的緊急應變和資安演練。這項行動向北京和華府傳遞出明確訊號:「我們準備自我防衛。」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台灣全民防衛流於表面,缺乏結構性設計
雖然演習規模擴大,但台灣的全民防衛仍偏向表面形式,缺乏結構性設計。像是「黑熊學院」等計畫,雖然開始提升國人的防衛意識並提供訓練,但觸及範圍仍然有限。直到2025年,漢光演習才正式納入平民元素,距離首次舉行已經過30年。儘管後備訓練有所擴充,一般民眾多半仍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這反映出更深層的問題:許多台灣人仍將戰爭視為遙不可及的假設情境。多年的和平及繁榮讓台灣人的警覺心日漸淡薄,人們對潛在衝突缺乏現實感。相較之下,烏克蘭社會在2021年底前就已普遍接受「入侵幾乎不可避免」的事實,台灣則仍與這種可能性保持心理距離。
台灣的文武整合薄弱,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認知也遠遠不足。年輕世代多半對國防議題漠不關心,國安政策仍被視為軍方及政府的專屬責任,缺乏社會層面的集體參與。
中國為戰爭準備幾十年,台灣卻去軍事化
這與中國強化軍事民族主義、全民愛國教育形成鮮明對比,北京早已透過制度性灌輸和社會控制,打造出1個為戰爭準備幾十年的群體。而台灣的策略恰恰相反:去政治化、去軍事化,回避軍事及主權議題對生活的影響,寄望透過對外結盟達成嚇阻效果。這種差異可能在關鍵時刻造成災難性後果。
安全保證不等於安全戰略。烏克蘭早在1994年的《布達佩斯備忘錄》中就領悟到這點。當戰火降臨時,國際援助雖然重要,但若缺乏內部韌性,依然無力抵抗。
台灣也面臨同樣風險,它的防衛高度依賴《台灣關係法》下的美國支持,但一旦發生危機,外援可能因法律模糊、政治分歧或對升級風險的顧慮而延遲。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展現自我抵抗的意志,美國才可能介入。畢竟,美國不會為了不願自救的人民而送命。
中國如果真要奪取台灣,很可能會採取快速、壓倒性的突襲戰術,以防止外國干預,並抑制民間抵抗。北京可能不會將此稱為「戰爭」,而會包裝成「檢疫行動」、「維和任務」或「內部穩定行動」。屆時,台灣可能僅有數小時能做出反應。若民眾尚未動員起來,再多的進口武器也無濟於事。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