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師生從校園到市區 串聯原住民文化與快閃
8月1日原住民族日,花蓮是原民人口最多的縣市,而慈濟大學更是原住民族學生最多的私立大學!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安排一連串的活動,包含原住民族博物館導覽、原住民歌舞快閃、以及阿美族藤編課程,從校園延伸至花蓮火車站、七星潭、東大門等地,邀請民眾一起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向大家介紹原住民族日的由來。
今天活動開場由原資中心和原住民同學帶來歌舞表演,佩戴不同族群的小飾品,在歌聲與舞蹈中展現青春與族群自信,讓在場師生與參訪民眾感受到濃厚的文化魅力。
慈濟大學原住民族博物館自1999年(民國88年)設立至今,近288坪,蒐集了台灣16族的文物和視聽文件,多達3000多件,是全國少數設於大學校園內的原住民族博物館。原資中心李佩穎主任表示,創校初期(民國86年)起,便著手蒐集原住民族各族群的文物、器具與服飾,希望原住民學生來這裡念書,提供一個認識自我、分享故事的場域,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於88年成立了原住民族博物館,希望所有全校教職員生,甚至社區民眾都能從博物館中學習、理解與尊重彼此的文化。
博物館裡有布農、泰雅、阿美、排灣、魯凱等族蠟像,呈現部落早期生活,這都是當年到部落實地考察製作的。珍貴館藏之一是邵族的獨木舟,與達悟族的拼板舟不同的是,他們是用單一樹幹刨空而成,有時也會用火燒讓堅硬的木頭碳化,一邊燒、一邊挖,逐漸雕刻成獨木舟的樣貌。
原住民同學向大家介紹泰雅族和太魯閣族的傳統習俗和文物,像是口簧琴可以傳遞訊息,因此日據時期被禁止使用。還有早期類似耳環的耳管,除了做為部落的識別及裝飾用途外,也可以裝入小米,當遷徙到肥沃的土地時用來播種。
護理學系張玉婷老師表示,慈大有很多原住民族學生,很感動看到他們展現自信,用跳舞和導覽介紹他們族群,透過今天活動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認識他們的優勢和文化。第一次來到原住民族博物館的宋宛蓁說:「我覺得要多來看幾次,會更認識台灣原住民族。」高三胡同學說:「我聽到原住民學生介紹覺得很酷,學到我沒學到的東西。」
8月1日是原住民族正名運動成功紀念日,原資中心也和學生一起到花蓮火車站、七星潭、東大門,向花蓮鄉親以及遊客介紹原住民族日的由來,同時利用闖關遊戲和撒網體驗,破除大家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原資中心同仁太魯閣族游翊表示,「從山胞改成原住民,我們感受到被尊重,希望透過這樣的快閃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我們,也能一起關心原住民族的議題。」
快閃活動吸引遊客甚至回鄉的花蓮民眾駐足參與,蔡先生說:「原住民族文化是台灣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看到慈大學生的活潑和熱情,向我們介紹了原住民族日,也展現了年輕一代的生命力。」
撰文、攝影/李家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