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該對付不公平政策而非貿易入超
美國長期對其貿易逆差及外國的不公平政策不滿,2025年4月2日川普總統宣布要對各國課對等關稅,以平衡各國對美國的不公平政策,而對各國的稅率則是參考美國對各國入超金額佔自各國進口金額的比例高低來決定。可見美國十分在意對各國的貿易入超,而且認為它和各國的不公平政策密切關聯。
但貿易入超的原因有很多不同說法,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入超的原因是在美國自己(請參閱 陳博志,2025),也有人認為美國的入超其實是美國用自己發行的美鈔就換到外國的財貨,是美國得到好處,所以不該責備外國的出超。在理論和實務上,對貿易收支不平衡的利弊確實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值得仔細討論。
貿易收支出超或入超對一個國家的利弊可分出入超所會造成的結果或影響,以及形成出入超之原因所具有的傷害兩方面來看,也可以分成金融面的影響和生產就業面的影響兩方面來看。兩種分法在實務上混在一起,使利弊的討論更為複雜。在現代經濟學發展之前,重金主義和重商主義對相關的問題已有精彩的爭論,也因而有不同的政策主張(請參閱 張漢裕,1993,第一章,對重金主義、重商主義、貿易差額、貿易保護、以及就業爭論的思想分析)。
一般國家入超可能造成金融緊縮及無法支付國際交易
如果忽略其他金融活動、貿易入超金額在金融面直接的現象就是本國從外國賺到的錢少於外國從本國賺到的錢。這用個人來看好像是自己要變窮了,而從國家整體來看則是貨幣供應量會減少。在金本位或者金屬貨幣時代,這減少的貨幣量無法藉信用擴張等方法來彌補,因此本國經濟會因貨幣量減少而出現緊縮、不景氣、甚至失業。
相對地,如果貿易收支有出超,則貨幣量會增加,經濟會較繁榮,只要出超不要太大使貨幣量增加太多而造成通貨膨脹,出超看來像比入超有利。所以長期以來很多國家很多人都有像守財奴一樣偏愛出超的習慣。
在金本位之後的金滙本位時代,大部分國家的貨幣發行仍需黃金和外滙做發行準備,而且國際收支逆差時也多仍須支付黃金和外滙給外國,因此貿易持續有入超的國家就會面臨外滙準備減少而使貨幣緊縮的現象,以及沒有足夠外滙可以購買外國財貨的困境。由於金滙本位時代一國的貨幣供給可能是外滙準備的好幾倍,因此入超使外滙準備減少而緊縮貨幣及無力做國際支付的壓力,比金本位時期可能更大或發生的更快,而來不及以物價下跌來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以降低入超,所以入超問題也變得更令各國擔心會造成緊迫的危機。所以一般沒有很多外滙準備的國家不喜歡入超是有道理的。
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國金融面不必太擔心入超
與眾不同的是美國。因為現在美金是多數國家的外滙準備,而美國自己可以發行美鈔及創造美元存款,因此其貨幣發行量及支付外國的能力可以不受入超影響,所以美國並沒有入超會使外滙不足而造成經濟緊縮的問題。
換言之,美元的特殊地位使美國在金融面不必像其他國家那樣擔心和排斥貿易入超。這不同也使美國過去數十年能承受鉅額入超。而使其他許多國家能藉對美國的出超來方便和加速自己的經濟成長,並形成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依賴美國入超的不平衡發展模式。
美國反而因入超而低成本得到外國財貨並鞏固美元國際地位
這種模式若只從金融面來看,美國不只不必像其他入超國家那樣擔心入超的傷害,還可說是個很大的獲利者。各國對美國的出超等於是拿有用且有生產成本的財貨,去向美國換取美國幾乎不要成本的美鈔或美元存款或美元債券。
美國人好像不必生產就得到各國「進貢」的大量財貨,美國政府和人民也不必像外國那樣努力生產和縮衣節食來取得外滙,生產和所得不夠多而想向外國買東西時,只要多印一點美金或多發一些債券就可以。而各國出超和美國入超長期下來使各國累積了大量的美元資產,各國固然得到想要的外滙準備並儲存了很多美國金融資產,美元在國際經濟上獨大並做為多數資產和財貨計價基準的地位也因而更為穩固。
而美國也由此得到很大的國際影響力。所以若只從金融面及貿易差額本身來看,美國入超而其他國家出超的現象,除非入超大到讓人懷疑美金能否維持其債信和國際地位,否則其實比較像是一個互利而且對美國較有利的現象。
把資產等國際交易全加在一起看應對大家都有利
若看得更廣一點,把金融、資產、勞務和實質資產品等等所有國際交易都包含在一起,假設所有交易都是自願的,則所有交易双方都覺得自己有獲利,因此除非有像貨幣供應量這類整體經濟問題或其他外部性的問題,則所有國際交易加起來對各國也應該是有利的。貿易入超是只就部分交易加總而得的現象,商品貿易入超的國家必在其他財貨有出超。
若認為自己國家商品貿易的入超是不利的,則其他財貨的出超必有對應的獲利,只是他們可能不願承認那個利益,甚至不認為那邊也有利益而已,而如前述,美國出超的東西有一部分是美國好像不要多少成本就印出來的美金和其他金融資產,因此美國應該獲利更多。但各國對美出超所獲得的資金並不一定是買美金和美債,也有不少會去買其他資產,而這就有可能讓美國人不滿。
不喜歡外國拿出超的錢來買資產時可以課稅或禁止
1980年代台灣和其他一些國家對美國有鉅額出超時,有位美國經濟發展學者來台訪問。他和很多美國人一樣,對出超國家去美國買資產,例如日本要買洛克斐勒中心及美國商業銀行的行為甚為不滿。我在宴席間半開玩笑地說,這表示出超國家在製造業產品有比較利益,而美國在不動產和其他資產有比較利益,出超國用製造業產品換美國的不動產也是自由經濟互利的行為。結果他差一點翻臉。
到現在世界各國還有很多人不喜歡別人賣很多產品給自己的國家,卻也不喜歡自己的國家把某些資產賣給外國。這種想法或有其心理甚至其他非經濟因素,但是若由國際經濟自由的理念和學理來看,並不正確。
人們不喜歡某些不動產或企業賣給外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心理上覺得它們具有國家或都市的代表性,或者它們被外國擁有時可能會對相關人員和產業有不利的外部成本。
這種情況依學理是可以用管制和課稅等方弍來阻止交易或把外部成本內部化。近年有些國家對某國大量前往購屋而炒樓使房價上漲的不合理也不符合自由經濟的現象,也已加以限制甚至禁止。高談全球自由貿易或經濟的人,似乎也少主張說資產交易要完全自由放任。所以不喜歡賣資產也不是美國反對乃至敵視貿易入超的適當理由,不想賣可以禁止或課稅。
發展中國家的出超乃是未把資源充分用於經濟發展
反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貿易出超表示它們把一部分生產和所得拿來換取外滙和國外的資產,而未用來投資本國以提高未來的生產能力及國民所得,所以可能是一種損失。
然而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除了有部分是因為在前述全球貨幣制度下被迫不得不增加保有外滙資產之外,似乎不少發展中國家自己也頗喜歡有些出超,而且是喜歡出超甚於出超所獲得的外滙。這就很可能不是喜歡出超本身,而是喜歡會形成出超的原因。所以我們看出超的利弊時,也要注意這些原因。
用不公平政策搶奪外國產品市場才是傷害入超國的主要原因
有些國家喜歡出超,是因為它是經濟成長的捷徑。要經濟成長必須增加生產,但多生產出來的產品本國人民不見得有多出來的需求購買。如果生產本國人民已經在從國外購買的產品,則新增的國產品若價格較低,就可能搶到這個市場,進口則因而減少,這就是所謂進口替代政策。
如果某產品外國已有市場,本國可以賣得更便宜,就可以在外國搶得市場,本國出口因而增加,這是所謂出口擴張政策。這兩個追求經濟成長的重要政策方向使進口減少出口增加,因此常會使出超增加或入超減少。很多國家喜歡出超,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喜歡這種造成出超的原因,而不是出超本身。
而這種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通常是本國產品替代了外國產品,因此外國的生產、所得、和就業可能會減少。所以入超因而對應增加的外國也通常不喜歡這種入超的增加,更不會喜歡這種使入超增加的原因。
而由於出超增加的國家可得到生產、所得、和就業增加的利益,因此有些國家就會想用更積極的政策,讓其出口的增加和進口的減少比自由競爭市場決定的還要多,因此各種不公平的政策就會出現,讓他們的出超更大,也讓對手國的入超及生產下降更多,對手國當然會很不喜歡這種入超的增加。而歸根究底來看,真正造成傷害而該被排斥的,其實是那些不公平政策,而不是入超本身。
真正對美國不利的是用不公平政策造成的入超而非所有入超
由此看來,入超本身對美國不見得不利,真正不利的是那些違背自由公平競爭,而造成對美國入超或減少美國出超的不公平政策,美國若針對入超來對外國制裁,並不一定制裁到真正的壞人。
舉例來說,若某國沒有別的產品,只能大量出口某項天然資源,而出口的所得不只現在用不完,而且也必須有大部分存下來供天然資源耗盡或變不值錢時使用,因此該國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部分國家都有出超,但美國若不生產這資源,這出口和出超並不會因其生產減少而傷害美國,這天然資源反而是美國很多產業生產所必要,該國出超得到的美金若也存到美國或買美國債券,重新流入美國經濟流通運用,也不會降低美國經濟的活力,美國若對這國家和其天然資源,或其他美國必要的產品之進口加稅,反而會因違反自由經濟而降低美國的經濟效率。
美國和各國應針對不公平政策抵制而非針對入超
由此可見美國和其他國家應該做的其實是找出那些不公平政策,並且要求相關國家取消那些政策,或者對那些政策相關的產品課較高的關稅來抵銷其不公平政策。因為美元的特殊國際地位,美國和其他國家不同,入超金額本身只要適度而不傷害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反而可能是獲利者。入超可能傷害美國的地方是在造成入超的原因,特別是某些國家的不公平政策。希望川普總統和美國政府能掌握這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張漢裕(1993),西洋經濟思想史概要,台北,作者發行
陳博志(2025),川普時代的三國演義和戰國策,台經月刊,48卷6期, 2025年6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