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睡前吞23顆藥震驚全台...藥師揭醫藥不分亂象:制度不改悲劇還會重演
日前南部一間自費診所被爆出,一名病患因睡眠問題求診,但所拿到的處方竟需患者在「睡前一次吞下23顆藥」,且當中包含6種管制藥物。該案例不僅震驚醫界與社會,也再度引發對台灣醫藥分業制度形同虛設的質疑。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采穎向《信傳媒》透露,「網路上有人在傳該名醫師姓郭,沒有身心專科資格,只有家醫科,家醫科要申請管制藥執照才能使用3級管制藥,不知道位郭醫師有申請嗎?」
沈采穎進一步指出,Fallep(即FM2,一種安眠藥)屬於第3級管制藥品,需精神專科才能開,要請衛福部查證是哪家診所,且是否為身心科診所,「因3級管制藥只能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才能夠開立,但這張處方開了6種管制藥,共要吃12顆管藥!而且管制藥第3級,處方必須另開立,不能跟其他的藥開在同一張處方簽上,還必須要病人親自簽名。」
病人投訴:花4千元換來23顆藥仍睡不著
全新生活診所院長、身心科醫師馮尚淳在臉書發文回憶,該病患原本長期在台中看診,今年3月因搬回南部照顧父母,改上網搜尋「高評價診所」續醫,沒想到該診所每月回診不斷加藥,到第4個月(7月)時,處方已達睡前23顆藥,一個月藥費約4千元,外加每天8顆減肥藥,共5千元。
儘管藥量驚人,病患失眠問題依舊沒有改善,才回到台中求診。患者向該自費診所醫師抱怨,以前醫師用幾顆藥就搞定了,為什麼現在越開越多還沒效?沒想到醫師卻反問,「我開的藥已經夠重了,妳還睡不好?」
精神科醫師林耕新對此也在社群平台憤怒表示,「如果是你家人,你會讓他們這樣吃嗎?」他質疑,在任何醫學專業下,睡前23顆藥都難以自圓其說,且病患白天可能還有其他藥物,一天總劑量恐超過30顆。
林耕新指出,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在亞洲居冠,在全球則位居第二,僅次於智利。 台灣人一年消耗的安眠藥數量龐大,相當於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長度。「過量處方只會讓病患更依賴藥物,對健康造成長期傷害。領有醫師執照,更應該要以Do No Harm(不傷害病患)為治療基本考量。」
23顆藥並非個案…基層藥師協會:是醫藥不分、監督失靈的警鐘
沈采穎進一步點出,目前健保與自費藥品間存在資訊斷層,抗生素等自費藥品也未必會登錄健保系統,造成濫用難以追蹤;而中藥診所混用西藥的亂象,也反映監管不足,「有藥師跟我說他待過的中醫診所,藥粉會加西藥的『氧化鎂』!」
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發文指出,23顆藥事件並非孤例,而是醫藥不分、監督失靈的警鐘。在現行雙軌制下,部分醫師擁有開藥與售藥雙重權力,藉由自費藥品取得藥價差,「藥越多、利潤越高」的誘因扭曲了處方初衷。
協會強調,若當初有藥師獨立審核該處方,過量與交互作用問題可能早被攔截。依藥理常識,同時服用8種以上藥物,幾乎必然出現交互作用,對病患健康構成威脅。
基層藥師協會也提出4點主張,盼透過制度改革避免悲劇重演:
1. 全面落實醫藥分業法制化:將處方與調劑權責明確分離,制度性杜絕利益衝突。
2. 建立處方透明與監督平台:無論健保或自費處方,應納入監督系統,防止無人審查。
3. 健保應將藥事照護服務納入健保常態給付:讓藥師有資源持續關懷病人用藥情形。
4. 強化醫療團隊合作:鼓勵醫師與藥師協同照護,形成更完善治療網絡。
我之前說的抗生素一樣,自費品相必須也要寫入健保卡,才能避免藥物的濫用!政府目前抗生素的管理也是很有問題!
醫師釋出處方、藥師把關,北市衛生局牽線診所藥局共守用藥安全
沈采穎提到,台北市衛生局7月24日下午,召開「市立聯合醫院、診所與藥局溝通協調會」,會中集結了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台北市醫師公會、藥師公會、藥劑生公會及衛生局各相關科室的專業代表,在副局長李碧慧主持下,跨界凝聚共識,會議達成多項具體成果。
基層藥師協會表示,該會議促成診所與藥局媒合名單,建立合作群組,部分醫師多年來主動釋出處方,讓藥師深入提供衛教與追蹤,展現醫藥合作的可行性。衛生局也表示,將持續推廣此模式,提升市民在地領藥與用藥安全。
協會也感謝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建議衛生局設定時程,推動4大公協會共同完成診所與藥局的媒合名單與合作群組,讓制度真正落地,解決第一線困境。
藥師提醒,病患應主動向醫師了解藥物用途與副作用,並記錄每日用藥情形,避免同時向多家診所拿藥而不告知彼此處方。若對藥量或用藥安全存疑,應諮詢藥師或尋求第二意見。
沈采穎強調,「藥師不是多餘的角色,而是守門人。醫藥分業單軌制能讓用藥更透明,民眾才知道自己吃下的是什麼藥!協會籲立即落實醫藥分業、強化藥師把關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