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糖尿病常用成分竟能護腦?北醫大新揭降低失智風險 國衛院也研究巴金森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與巴金森氏症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兩大神經退化疾病。臺北醫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常用於糖尿病治療的二甲雙胍(Metformin),除了能有效控制血糖,對肥胖患者而言,長期使用還能顯著降低罹患失智症與整體死亡率的風險。這項成果已刊登在國際期刊《糖尿病肥胖與代謝》(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45萬人10年數據分析 失智與死亡風險雙降
研究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主任陳杰峰教授、北醫神經內科團隊與數據處、統計中心共同合作,透過全球醫療資料平台「TriNetX」進行回溯性大數據分析,納入超過 45 萬名不同體重指數(BMI)的成年人,追蹤長達 10 年的健康紀錄。
結果顯示,相較未使用二甲雙胍的對照組,服用該藥的患者在各種 BMI 組別中,失智症發生風險下降 8% 至 12%,整體死亡率則降低近 30%。
陳杰峰表示,這是首度透過全球規模數據,分析該成分對肥胖患者認知健康的影響。「未來若能釐清保護大腦的作用機轉,有望推進在認知功能保護上的應用。」
糖尿病患高風險失智 二甲雙胍可能的保護機制
過去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而肥胖更是推進疾病的重要因子。該成分除了降血糖,還具有抗發炎、抗氧化特性,並可能透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代謝,減少神經退化現象。
國衛院也曾發現與巴金森風險下降有關
在北醫大揭示對失智的關聯之前,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防醫學院就曾針對臺灣族群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其與巴金森氏症的關係。
研究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馬克華偉士(Mark L. Wahlqvist)教授帶領,分析健保資料庫中 80 萬名 20 歲以上民眾的紀錄,發現未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 2.2 倍。
在 50 歲以上糖尿病患者中,單獨使用磺酰脲類藥物會增加 57% 的罹病風險;但單獨或合併使用該成分則未見風險上升。研究團隊推測,這與調節能量代謝、抗發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的作用有關,而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也可能帶來類似的保護效益。
專家提醒:觀察性研究仍需更多驗證
雖然連續兩項不同疾病的研究都呈現出與神經保護相關的關聯,但目前多屬觀察性或回溯性分析,只能說明「相關性」,無法證明直接的「因果關係」。未來仍需更多臨床試驗,才能確認其在不同族群中的安全性與適用性,特別是在非糖尿病患者中。
北醫大的最新發現,搭配過往國衛院的追蹤成果,為醫界探索神經退化疾病的預防提供了更多線索,也提醒大眾,除了藥物治療,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依然是守護大腦不可或缺的關鍵。
資料來源:Protective effect of metformin against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obesity: Results from a global federated health network analysis、Metformin-inclusive sulfonylurea therapy reduces the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occurring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 cohort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