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恩名醫父曾文毅教護腦:自助旅行+七千步七分飽睡七小時
失智症是全球高齡化下最受關注的健康議題之一,60 歲以上每 7 人就有 1 人罹病,90 歲以上更是每 2 人就有 1 人。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曾文毅表示自己今年已經68歲,但外人看卻更年輕一些,曾文毅指出,除了年齡、病理蛋白與基因等不可逆因素,大腦的「健康韌性」也是關鍵。透過核磁共振(MRI )搭配 AI 的「腦齡檢測」,可以在症狀出現前掌握腦部健康狀況,並透過生活方式讓腦保持年輕,延緩失智的發生。
三大危險因子,讓失智風險飆升
失智症的發生與多項因素有關,其中三大主要危險因子包括:
- 年齡:是最大且無法避免的因素。
- 病理蛋白沉積:β-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會破壞腦神經,造成腦部萎縮與退化。
- 阿茲海默症相關基因:帶有此基因者,失智風險高出 5–10 倍。
腦韌性高,才能抵抗病理變化
曾文毅分享,有位 104 歲修女在檢測時發現腦中有大量 β-類澱粉蛋白與 tau 蛋白(病理蛋白),但她從年輕到高齡都長期教書、終生學習、持續動腦,因此即使腦中有病理變化,依然能維持清楚思緒與生活功能。「一輩子都在學新東西、動腦筋的人,大腦就會有保護力,能抵抗病理蛋白造成的影響。」
腦齡檢測 比病理檢測更早一步
不同於正子攝影掃描( PET )等針對病理蛋白的檢測,腦齡檢測是利用擴散式磁振造影 MRI(Diffusion MRI)影像,結合 AI 演算法分析水分子在神經纖維中的擴散模式,推算出大腦的「神經年齡」。
- 腦齡年輕:代表腦健康度高,抵抗病理變化的能力強。
- 腦齡偏高:顯示腦部加速老化,失智風險升高。
這些人最該檢測腦齡
- 有失智家族史
- 曾患憂鬱症
- 有頭部外傷史
-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
- 長期睡眠品質不佳
- 中壯年高壓族群(飲食不規律、熬夜、壓力大)
6 招讓腦越用越年輕
- 運動:運動可以讓我們的神經可塑性增加,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每天至少半個小時,包含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兩者都要做到。
- 健康飲食:盡量不要吃高熱量的食物,因為過多脂肪會引起發炎反應,加速老化。少吃紅肉,多吃白肉和好油(橄欖油、苦茶油、堅果),蔬菜水果要佔餐盤的一半,四分之一是蛋白質,四分之一是全穀雜糧,少吃白米飯和麵條,甜食也要減少。
- 充足睡眠:一天至少要睡 7 到 8 小時,尤其是深度睡眠時,大腦會清除白天累積的廢物,這對腦健康非常重要。
- 減壓: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例如運動、靜坐、聽音樂、逛街、與朋友聚會,都是很好的減壓方法。
- 認知訓練:可以下棋、打麻將、學新的東西,也可以去旅遊,但不要跟團,要自己規劃自助旅行,自己訂旅館、找交通工具、安排行程,這些過程都能讓大腦活躍起來。
- 社交互動:常與朋友見面、聊天、互動,能活化大腦的多個區域,對預防失智非常重要。
醫師親身實證+七七七法則
曾文毅分享,自己61歲時做的腦齡檢查,第一次檢測時,事件記憶網絡,這跟失智症有關,這部分老了8.2歲。警覺後開始增加運動量、控制飲食,每天確保 7–8 小時睡眠,讓生活作息更健康。1 年半後再次檢測,腦齡年輕了 5.7 歲,記憶網絡也改善約 4.5 歲,證明良好生活習慣真的能幫助大腦逆齡。
他也提出簡單好記的「七七七法則」:每天走七千步、每天吃七分飽、每天睡七小時,長期落實就能守住腦健康。
文、攝/楊依嘉、圖/艾蜜莉
延伸閱讀:
對抗失智、腦衰老,5 大檢查你做了嗎?預防醫學專家詳解保養大腦方式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