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美「20%+N」關稅爭議 鄭麗君記者會有兩大關鍵避而不談
美國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於8月7日凌晨正式生效,台灣對美稅率設定為20%,並採取「20%+原最惠國(MFN)稅率」的疊加計算方式。這個「20%+N」關稅在上週五晚上行政院發出新聞稿說明後讓產業界炸鍋,今(11)日參與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政委兼總談判代表楊珍妮、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財政部次長阮清華、經濟部次長何晉滄、勞動部次長李健鴻、農業部主秘林家榮等一字排開在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說明美國對等關稅相關議題及產業支持方案。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指出,美方行政命令的原則是「對等關稅 + 原稅率」,談判期間先適用原稅率加10%,目前則為加20%。以水五金水龍頭為例,原稅率2.6%,加上20%暫行稅率,即為22.6%。經濟部國貿署已針對超過 3,000 家業者舉辦線上說明會,後續仍會持續進行,根據行政院掌握,這次的「20%+N」關稅,國內將有4萬3千多位勞工被影響。
針對外界關心的「20%+N」關稅,鄭麗君表示,目前全球僅歐盟採例外計算,日本正在爭取豁免,其他國家皆採疊加方式。台灣談判目標除了降低對等關稅稅率外,也會力爭避免原稅率疊加。
鄭麗君有兩件事沒說出口
在近80分鐘的記者會中,鄭麗君雖提到歐盟、日本免於稅率疊加,但未交代歐盟、日本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外界認為,鄭麗君選擇避而不談有兩大關鍵:首先,今天的記者會,鄭麗君著墨的焦點僅放在台灣出口到美國的關稅,完全未觸及美國輸台產品關稅,如汽車進口關稅是否調降、產業衝擊評估與救濟措施。
再來,記者會中,楊珍妮如大學教授一般,幫在場媒體以及國人上了一堂「川普對等關稅對全球各國影響」的經濟課程,楊珍妮把川普的關稅策略分類,也對各國的影響以及因應也都說明分析,唯獨針對大家最關心的台灣,楊珍妮在記者會上也是輕輕帶過並沒有講清楚。
另外,鄭麗君再解釋美國對於歐盟以及日本關稅可以「免疊加」的億提也是「點到為止」,她未點出歐盟與日本最終可以免於疊加的真正條件。
如果從結果論來看,歐盟同意在美投資 6,000 億美元、日本 5,500 億美元,可能才是獲得免疊加待遇的重要要理由。
一位專家私下表示,如果台灣沒有被美國要求巨額投資,鄭麗君大可在記者會上點出歐盟、日本免疊加的理由就是對美大撒幣投資,或許正因台灣也被美方要求付出龐大代價,鄭麗君才會點到為止,選擇保持沉默。
4,000億美元換15%關稅?對台灣太沈重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8月7日20%關稅上路前與產業界的座談中,曾脫口提及,美方開價可能不是3,000 億或3,500 億美元,而是高達4,000 億美元的投資額,才能將關稅降至與日韓相同的 15%。雖然他事後稱是「假設性說法」,但業界普遍解讀為真實的談判訊號。
其實,業界早就傳出,美國開出的條件包括兩種選擇:一是台積電入股英特爾 49%;二是台灣承諾對美投資 4,000 億美元。由於台灣去年對美逆差高達739 億美元,高於日本與韓國,最終20%暫行關稅成為現實。
對於台積電入股英特爾 49%,半導體界均認為,這會讓台積電整個賠進去,是相當不利的選項。至於4000億美元的投資,產業界則是意見分歧,有人認為台積電已在美投資1,650億美元,若再承擔4,000億美元成本將過於沉重;也有人指出,台積電可將關稅成本轉嫁客戶,不必過度擔憂。但整體共識是,半導體與 AI 技術將是未來談判的核心籌碼。
歐日韓用巨額投資換取豁免
觀察其他國家與美國的談判結果,可見免疊加的背後代價高昂。其中歐盟的關稅降至15%,代價是承諾取消對美工業品關稅、採購750億美元美國能源、投資6,000億美元。其次,日本的關稅 15%,代價是開放汽車與農產市場、投資5,500 億美元。再來是南韓,關稅15%,代價是購買1,000 億美元能源、投資 3,500 億美元。
若台灣付出 4,000 億美元換取15% 關稅,比例上負擔將遠高於歐盟、日本、南韓這些經濟體。從人口數來看,歐盟人口是台灣20 倍,日本是台灣的5倍,韓國日台灣的2倍;GDP更分別為台灣的24 倍、5倍與2倍。換言之,4000億美元相對於人口以及GDP規模都比上述國家小的台灣來說,台灣需承擔相對更沉重的經濟壓力。
台灣對美出口高度集中電子資通產業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源於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核心是要求與美國有高額貿易順差的國家降低進口壁壘,並在關稅上與美方「對等」。對台灣而言,問題在於出口結構過度集中——電子零組件、資訊通訊與機械產品佔對美出口逾七成,其中半導體更是主力。
由於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高關稅直接衝擊產業競爭力與接單成本。與此同時,美方將關稅議題與投資條件綁在一起,使談判不僅是貿易問題,更牽涉到台積電等關鍵企業的資本與技術佈局。台灣如何在不犧牲產業自主性的情況下爭取合理稅率,將是未來談判的最大考驗。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