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吃飽想睡恐血糖亂!中藥3寶當食材能控糖 用餐配5杯茶兼降膽固醇

健康2.0

更新於 09月04日14:06 • 發布於 09月03日16:00

糖尿病增加心臟病和腎病變風險影響壽命!中醫師羅珮琳表示,除了藥物治療,糖友可透過中醫穴位按壓及「中藥三寶」的食療輔助幫助控糖;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建議,在白飯中加入2種物質,及用餐時搭配5種茶飲,能有效抑制飯後血糖上升。

飯後血糖震盪 穴位按摩可改善

吃完飯就昏昏欲睡嗎?小心這種「飯後疲倦」並不單純是吃太飽,而是血糖震盪造成的身體反應!降血糖一定要靠藥物嗎?羅珮琳指出,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分泌不穩,常在飯後出現倦怠昏沉的情況。她建議糖友,只要按壓2穴位,就能改善症狀,維持血糖平衡。

看更多:飯後想睡,一睡就幾小時?恐是身體出狀況!4件事改善飯後嗜睡

  • 百會穴

百會穴的位置在頭頂正中央,前髮際與後髮際的中點位置,屬於人體陽氣交會之處,具有提神醒腦、升陽補氣的作用,糖尿病患者飯後昏沉時,也可輕按此穴來提振精神。

  • 足三里

在膝蓋外側下方約4指幅(約3寸)的脛骨旁,是調整腸胃功能的重要穴位。研究發現,針灸足三里並加上電刺激30分鐘,能顯著降低血糖;而即使只是以手指持續按壓30分鐘,也能達到相似的效果。

羅珮琳表示,這些穴位操作簡單,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自行練習,當作輔助控糖的一環。

看更多:血糖爆表了?中醫教你按摩6穴位刺激胰島素分泌降血糖

中藥三寶可當食材 幫助穩定血糖

除了穴位,中藥材也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羅珮琳推薦「中藥三寶」黃耆、麥門冬和薏仁,融入日常飲食更能發揮食療功效。

  • 中藥三寶1:黃耆

富含黃耆多醣,具有雙向調節血糖及免疫系統的作用。無論血糖過高或偏低,都能起到平衡效果。

  • 中藥三寶2:麥門冬

主要作用是生津止渴,對於口渴多飲、血糖偏高的患者特別適合,並有輕微的降血糖作用。

  • 中藥三寶3:薏仁

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明顯降血糖效果,日常可用薏仁茶或直接食用薏仁,甚至取代部分白米主食,能幫助血糖平穩,還有降膽固醇、控制體重的效果。

羅珮琳也特別澄清,有些人擔心吃薏仁會不會過度利尿,造成脫水情形。其實薏仁主要作用是健脾利濕,對身體健康的人並不會過度排出體內水分。

看更多:薏仁功效降血脂?薏仁熱量與禁忌一次看

冷飯加酸味幫助降低飯後血糖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則指出,糖尿病友尤其高齡患者,在飲食上應強調「控糖彈性」,除了依照活動量調整飯量外,也可透過飲食小技巧來降低飯後血糖,例如:

  • 在白飯中加入檸檬酸或醋酸。
  • 多使用隔夜飯(冷飯),因澱粉結構改變,能減緩血糖上升。

看更多:合鴨散壽司/降低膽固醇又護心 高纖飽足米香甘甜

5杯茶有效抑制血糖上升

此外,江守山建議,糖尿病患者在進食中或飯後搭配飲用以下5種茶飲,都能幫助抑制血糖上升:

  • 綠茶
  • 薑茶
  • 洛神花茶
  • 肉桂茶
  • 洋甘菊茶

江守山表示,這5種茶飲在人體試驗中被證實可降低飯後血糖。他提醒,喝茶的時間點很重要,應在用餐同時或剛吃完時飲用,因為米飯在口腔就已開始被澱粉酶分解,若延遲到飯後再喝,可能錯過最佳時機。

控糖要訣:先調整生活再靠藥物

江守山強調,糖尿病的控制並不僅仰賴藥物,患者應優先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像是適量運動、規律作息,搭配茶飲與中藥材輔助,才是長期控糖的基礎。對於高齡患者,更需避免過度嚴格控糖,才能兼顧生活品質與健康。

◎ 諮詢專家/羅珮琳中醫師.江守山醫師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2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