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挨轟》婦兒盟、民團怒批違教育本質
日前基北區高中模擬考作文出現題目「我的媽媽是代理孕母」,引發學生與家長高度反彈。
有網友在Threads分享北模作文題與範文內容,題目設定為「若台灣代理孕母合法後,你媽媽決定成為代理孕母,為無法生育者懷胎生子,請你用第一人稱視角,撰寫你從得知消息到懷孕生產過程中的情感轉折。」
許多學生在社群平台留言指出,題目強迫他們代入一個不真實、甚至令人不適的情境,感覺像是要求認同「成為代理孕母是助人、行善」的觀點。部分考生甚至以自身經歷或母親的喪禮為例,控訴代孕雖能給不孕者希望,卻可能給家人帶來失落與絕望。
整體而言,學生反應顯示,多數人並不希望自己的媽媽成為代理孕母。而此題目一出,也立即引起全國婦兒團體、性別平權組織及教育界人士的關注與批評。
婦兒盟:代理孕母議題不宜作為青少年作文題材
全國婦兒團體聯盟(婦兒盟)指出,此次作文題目欠缺教育現場應有的敏感度,直接將倫理與人權高度爭議的代理孕母議題納入考試,讓學生被迫接受單向立場,剝奪思辨空間。婦兒盟召集人單信愛認為,此類題目已逾越教育本質、不符合青少年作文訓練的教育目的,甚至可能誤導學生對家庭、婦女身體與兒童權益的理解。
婦兒盟重申反對代理孕母合法化,理由包括:
1. 女性身體工具化
婦兒盟指出,開放代理孕母等於將女性子宮視為可供租借的「生產工具」,忽視懷孕對婦女身心造成的高度風險,弱勢婦女可能淪為被利用與剝削的對象,等同剝奪女性身體自主權。
2. 兒童生命商品化
代理孕母所生孩子的身分權益、親子歸屬與心理認同問題,在台灣尚無完整配套。當生命成為契約的一部分,孩子可能淪為「交易商品」,違反《兒童權利公約》保障的兒童最佳利益原則。
3. 衝擊社會倫理秩序
將孕育生命視為交易選項,不僅破壞家庭價值,也可能帶來階級不正義,挑戰台灣民法長期維護的「婚生推定」與「分娩者為母」原則。
婦兒盟並援引聯合國「婦女與女孩暴力侵害特別報告專員」Reem Alsalem的報告指出,代孕導致女性遭受嚴重人權侵害,屬剝削與暴力行為,國際上呼籲禁止所有形式的代孕。單信愛強調,「教育本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但此次作文命題卻成為特定立場的宣傳,讓孩子陷入尚未形成社會共識、且國際警告高度關注的倫理爭議中。」
婦兒盟強調其3大訴求,包括:
1. 教育單位必須檢討命題過程,納入倫理、人權與性別敏感度評估。
2. 尊重學生與家庭,避免讓青少年在道德衝突中掙扎。
3. 政府應明確宣示反對開放代理孕母政策,保障婦女與兒童權益。
單信愛也再次強調「生命不可代理,孕母不是工具!」,並呼籲教育單位應傾聽學生與家長聲音,正視此次爭議。
台灣女人連線:題目忽略家庭多元性與性別平等
台灣女人連線也發表聲明,「我們必須嚴正指出:此題目涉及嚴重的教育失職,傷害了學生、女性與社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題目將女性視為「潛在代孕者」,要求學生代入情境書寫,等同物化女性、強化性別壓迫。她表示,代理孕母並非單純的「幫助他人實現夢想」,而是 涉及女性身體工具化、商品化,剝削弱勢族群,以及母嬰健康風險等高度爭議的社會倫理議題。
「然而,此次考題完全迴避這些爭議面向,反而僅以『勇氣』、『無私』、『驕傲』等情感語言包裝,要求學生代入情境書寫,形同預設立場,引導學生在缺乏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接受特定價值。這種命題方式,嚴重違反教育應有的中立。」黃淑英也指出,此題目忽略了單親家庭、收養家庭或喪母學生的現實,可能引發心理傷害,也不符合性別平等教育精神。
對此事件,台灣女人連線呼籲相關單位說明命題過程並檢討,避免類似事件;考題應以學生生活經驗或切身議題出發,讓學生自由發揮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教材與試題應尊重女性,避免物化或壓迫。
專家觀點:應尊重學生自主思考與情感感受
長期推動「代理孕母」的民眾黨立委陳昭姿也在社群平台指出,作文題目令學生感到不適,是因為被迫代入一個不真實且難以承受的情境。她認為,作文題目可以探討社會議題,但必須保留選擇立場與自由表達的空間,這次題目卻將學生鎖在單一敘事,限制思考。
陳昭姿建議,若出題者希望設計正反思辨的「知性題」,可以改成「是否支持代理孕母法制化」;若要做情意題,則可設計「若生在代孕合法國家,我願意成為代理孕母嗎?」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抒發情感,更能尊重學生感受。
她也指出,代理孕母核心價值在於「自主性」,應由女性本人自由決定,而不是他人強加角色。此次作文題目忽略媽媽的意願,讓學生必須想像母親被決定成為代理孕母,甚至引發思考「我父母同意嗎?家人同意嗎?」陳昭姿強調,女性是否成為代理孕母,最重要的是本人同意,才符合自主性原則。
新北教育局:模擬考由出版社命題非統一考題
對於爭議題目,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回應指出,該模擬考試卷由翰林出版社自行邀請命題教師進行命題審題作業,再提供給雙北各校作為模擬考練習使用,各校可自主決定是否採用。教育局強調,此為廠商出版品,並非教育局統一命題或指定教材。
在社群平台上,不少學生反映,題目預設「媽媽是代理孕母」,要求學生想像母親被決定從事這個角色,對學生而言是一種情感壓迫。家長也擔心,此類題目可能讓學生誤解「代孕是助人行善」,而忽略女性與孩子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倫理困境。部分家長直言,題目「讓孩子在不適的情境中寫作」,造成心理壓力,甚至可能傷害家庭情感。
學生與家長普遍認為,教育應尊重多元家庭、提供思辨空間,而非將未解決的社會議題直接套入作文,或引導孩子接受單一價值觀。
專家建議,教育應以學生生活經驗或可思辨議題為出發點,保留自由表達空間,避免單向價值灌輸,尊重學生與家庭感受。此爭議事件也提醒社會,涉及女性身體與兒童權益的議題,不能輕易進入教育考試,必須在充分討論與社會共識下處理,才不會讓教育成為強化偏見與物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