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民間體感上漲 再來就是中國木馬破門
物價上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
川普上任後,推動關稅新政影響,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再度升溫,而其關稅政策的反覆與不確定性,不僅加劇主要經濟體間的摩擦,全球經貿表現更受到衝擊,也提升各國政府治理難度,造成投資抑制與消費動能減弱,並進一步放大全球經濟下行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供應鏈動盪與能源價格波動成為常態,物價上漲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台灣自然無可置身事外。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經濟壓力不僅衝擊民生,也成為中國勢力滲透與操弄輿論的切入點。
最近,不論是早上簡單吃碗米粉湯還是中午買便當,店家第一句話常不是「要加辣嗎?」而是感嘆「物價又漲了」。這樣的抱怨背後,反映的不只是個別食材價格的變化,而是日常生活中累積的壓力與焦慮。
「官方數據穩定」與「民間體感上漲」的落差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7月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為1.54%,已連續三個月低於 2% 的通膨警戒線;但同時,「重要民生物資」CPI 年增率達1.79%,為17個月以來最大漲幅,主因是雞蛋結束連跌轉為上漲,加上豬肉、雞肉與麵包漲幅較大。這些食材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台灣家庭的餐桌上,因此基層民眾的感受遠比 1.54% 的整體數字要強烈。
更進一步看細項,近一年外食費用年增率平均維持在 3% 以上,水果價格仍處高位,蔬菜與魚肉類也呈現長期溫和上漲。對收入較低的家庭來說,食品與餐飲在生活支出中占比高,任何漲幅都會被直接感受到。這些都顯示,雖然宏觀數據穩定,但對於日常開銷高度依賴民生物資的族群,壓力並未減輕。
這種「官方數據穩定」與「民間體感上漲」的落差,如果沒有被充分理解與回應,就可能在基層累積「不同頻」的印象。而這種落差,正是中國認知戰與敘事戰必然切入的缺口。
中國認知戰與敘事戰交織 分化民心削弱政府治理能力
正如《金融時報》駐台記者席佳琳的觀察,北京正強化從內部削弱台灣的多重手段——從觀光與農產品市場施壓,到資助里長、青年創業與宗教交流——這些低調但持續的影響力工程,往往與認知戰、敘事戰交織在一起。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敘事並非總是以「中國官方發言」的形式出現。當中國祭出農產品進口禁令時,輿論場上立刻出現「要顧生計就要改善兩岸關係」的聲音;當部分基層里長、宮廟或名嘴網紅赴中交流返台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對中國政策的友善評價與對台政策的質疑。以兩岸觀光團為例,過去每當中國限縮來台團客數量,地方觀光產業的困境馬上被包裝成「執政無能」的證據,成為社群與地方輿論的熱門話題。這些訊息經由地方人脈、社群平台,甚至部分政治人物的言論加以轉述與放大,使外部敘事與本土政治批評相互呼應、互為佐證,目的都在分化民心,削弱政府治理能力。
加強社會溝通 縮短數據與民感距離
中國發動認知戰與敘事戰,不是兵臨城下的威脅,而是早已化整為零、滲入日常。可以說,木馬已經推進城內,藏在你我生活與輿論的縫隙裡,等待時機開啟城門。當懷疑與不滿的種子在民心中發芽,社會共識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削弱,對自身體制的信任逐步流失,比一次性的軍事衝突更能改變社會的走向。
因此,物價上漲不僅是經濟課題,在台灣,更是國安課題。穩定民生,不僅能安撫市場信心,更是阻斷外部勢力敘事滲透的第一道防線。我們在關注主計總處發布整體經濟指標的同時,更要正視基層的體感壓力,加強社會溝通,例如針對物價敏感族群提供精準補助、建立即時物價透明平台,讓民眾清楚看到市場與政策的實際作為,縮短數據與民感的距離,及早堵住木馬可能打破的那扇門。
一旦門被打破,損失就不只是物價,而是人民信任與社會韌性。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顯示全部
留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