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慎防四大癌病侵擾!行醫40年女醫師秘傳4招排廢、防癌、降血壓
65歲的日本小兒科醫師久持聖子投身醫療超過40年,天天從早到晚在診間為病患奔波,甚至還要參加會議與其他工作,究竟是什麼秘密,讓她能始終電力充沛、精神飽滿又健康?她不藏私地分享,答案就在飲食與生活習慣,尤其隨著年齡增長,懂得補對營養素、吃對食物,更能預防骨鬆、癌症等四大健康問題的侵擾。
1.【骨質疏鬆、肌少症】長生必備營養素是蛋白質&鈣質
年紀增長,飲食習慣也要跟著進化。久持聖子醫師提醒,從年輕時養成啃麵包、吃飯糰充飢的習慣如果維持到中年後,恐怕很快就出現營養缺口,特別是蛋白質與鈣質,這2大營養素最容易不足,卻又是健康長壽的關鍵。
- 蛋白質:是肌肉、血管的主要原料、預防肌少症的關鍵。但含有高蛋白質的食材,例如肉類、魚類通常需要費工烹調,很多長者往往懶得煮。
- 鈣質:除了穩固骨骼與牙齒,還影響肌肉收縮與神經傳導。偏偏隨著年齡增長,消化吸收力下降,加上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減少,鈣質更難進入骨頭,骨質疏鬆的風險自然提高。
久持聖子醫師建議大家,日常一定要記得把牛奶、乳製品、小魚、小松菜等營養食材排進菜單,忙碌的日子裡還可以善用魚類罐頭,像是義大利麵拌鯖魚罐頭,有蛋白質又有鈣質、DHA,再搭配川燙小松菜,補充維生素C及鐵質,輕鬆打造方便又營養的一餐。
2.【乳癌、大腸癌】中年後要防癌,少吃油炸食物和奶油
乳癌是中高齡女性要特別留意的癌症,好發高峰約45-69歲之間,也因此許多專家建議,35歲、40歲後,除了基本的理學檢查外,也可以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
至於日常預防,少吃高脂食物可說是飲食的基本功。久持聖子醫師提醒,常常吃炸雞、肥肉、香腸、培根、奶油、蛋糕這些高脂肪或加工食品,很容易增加乳癌風險,通常直接完全禁止會讓人壓力太大,試著「聰明替換」就能透過選擇找出更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
- 下午茶吃點心,以堅果取代奶油蛋糕
- 小酌一杯的聚會,以富含抗氧化多酚的紅酒為首選
- 喝黑咖啡搭配肉桂,幫助血糖控制,取代沖泡三合一咖啡
大腸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排序第二的癌症,同樣也是久持聖子醫師相當留意的疾病,為了減少大腸癌風險,她相當重視膳食纖維與發酵食品,改善腸道環境。其中,她特別喜歡納豆與泡菜,泡菜富含乳酸菌、納豆則含有寡糖能作為好菌能源,再加上兩者都是發酵食品,一起吃可以更放大健康效果。
3.【血液滯留代謝差】正確姿勢與呼吸,循環通暢、穩定自律神經
飲食之外,久持醫師也強調姿勢與呼吸的重要性。尤其現代人常久坐,會讓血液循環不良,甚至牽連骨骼與腸道功能,因此要養成時不時「起身動一動」的習慣。
而呼吸更是不能忽略,許多人呼吸淺,導致身體難以取得充足氧氣。疲倦時做幾次深而緩慢的呼吸,就能幫助穩定自律神經、改善血流,讓氧氣與營養送達全身,還能順便排走代謝廢物。
4.【血壓高】停經後注意,早晚一杯水降血壓、722量血壓法
年紀漸長,血壓管理也成了必修課,尤其女性停經後更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久持醫師提醒,最好起床後、就寢前2小時內喝一杯水,促進體內鹽分、水分排出,調整血液水分,同時一定要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國健署也推廣「722」量血壓正確方式,包含「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清楚掌握血壓變化,及早發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