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新解方?傳美歐將建「韓式緩衝區」
[NOWnews今日新聞] 俄烏戰爭自2022年2月爆發後,戰火已延燒逾三年。如今針對俄烏戰爭的談判不再僅僅聚焦於如何結束戰爭,而是如何防止戰火再次爆發。美國因此推動實質而非象徵性的安全保障,以嚇阻莫斯科再次入侵。據歐盟消息人士透露,美國總統川普、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歐洲領袖在華盛頓的會談,建立了「韓式」緩衝區、並由國際軍事力量駐守邊界的概念,重新回到談判的核心。
根據法國網媒Worldcrunch報導指出,這並非只是紙上談兵,英國與倫敦已表達派兵前往烏克蘭西部的意願。但若是沒有美國直接或間接的支持,這項安排將缺乏任何實質信譽。
根本問題依舊存在。烏克蘭不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因此無法仰賴《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所保障的自動保護。這促使各界提出一份多邊協議,旨在提供同等級別的保護,但結構更具彈性,在克里姆林宮眼中也較不具挑釁性。在此框架下,華盛頓將扮演雙重角色。
預測性監控
在軍事與後勤方面,美國將提供戰略運輸、隨時可在烏克蘭境外起飛的飛機,以及能供歐洲盟友使用的防空系統。在技術方面,美國將開放烏克蘭在抵抗中已發揮關鍵作用的工具。這正是美國數據分析公司帕蘭提爾(Palantir)派上用場之處。
這家公司專精於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其系統結合了衛星影像、無人機監控與情報報告,能即時預測敵軍動向、簡化供應鏈,並協調部隊部署。華府早已利用此技術協助烏克蘭,若條件成熟,也可能提供歐洲部隊使用。
如此一來,這個緩衝區不僅是一個有軍隊駐守的空間,更是一個受到數位技術持續監控的區域,甚至能透過預測性方法進行監控,確保地面絕對優勢。
據熟悉此事的歐洲外交人士指出,可類比朝鮮半島的武裝停戰與國際駐軍模式,但差異明顯。這項計畫不會有永久性的美國基地,而是一種混合式安排:由歐洲軍隊駐守地面,美國提供技術支援。這個方案至少能部分緩解俄羅斯對北約再次正式擴張的抗議,同時減少地面所需的人員數量。
一個轉捩點
歐盟內部的辯論依然激烈,儘管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稱川普願意支持烏克蘭邊界安全是個「轉捩點」。德國與義大利要求明確指揮鏈、任務範圍與時間表,避免無限期承諾;法國、英國與波羅的海國家則呼籲快速落實,強調缺乏可見的嚇阻力量,任何協議都將變得脆弱;美國做法則更務實,提供有限直接承諾,但憑藉歐洲國家不具備的技術,大幅提升盟友的作戰效能。
美國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解釋,這些保障不會來自北約或個別國家,而是一項多邊協議,結合歐洲軍隊、美國的嚇阻力量和先進的數位框架。
對基輔來說,這樣的解決方案可能意味著真正的保護。對華府來說,這代表能捍衛歐洲秩序,同時避免製造持久的分裂。對歐洲而言,這提供了一個機會,證明其政治團結與軍事能力,同時透過能降低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工具獲得支持。
雖然談判尚未定案,但有一點已經非常明確,如果沒有堅實的保障、沒有整合人力、資源與數據的系統,以及沒有與莫斯科達成協議,歐洲最脆弱邊界上的和平就無法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