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心苗志工隊赴泰推動SEL 拓展教育新視野
為強化國際教育合作並推廣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心苗志工隊」結合慈濟教聯會,由副校長何縕琪帶領,於114年8月15日至23日前往泰北清邁,展開為期九天的國際志工服務與人文交流。期待透過課程設計與教育服務,拓展師資生的國際視野與教育實踐能力,並將SEL的情緒技能推廣至泰北地區。
此次出團的師資生自5月起即展開集訓,設計一系列課程,準備過程中還必須依當地文化背景靈活調整教案。教育研究所陳品婕同學分享:「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志工隊,從備課到帶活動再到實際互動,我更體會到應變能力的重要。」
出發前一天,師資生齊聚桃園靜思堂,與同行的教聯會老師相見歡。謝素燕老師表示:「與學生一同出團,更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在觀摩課程中,師資生也深入理解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的精神。
本次課程於8月17日在清邁慈濟學校展開,內容包含「教聯會種子教師研習營」及「師資生SEL課程」。其中,SEL課程設計著重於提升當地學生的社會情緒素養。在「詞彙Tempo Ready Go!」破冰遊戲中,清邁慈中的24位國高中生迅速拉近與志工的距離。隨後,陳品婕、洪翊涵同學帶領「情緒小偵探」,引導學生辨認情緒並體驗五感紓壓法;梁華庭同學以「家的魔力轉圈圈」說明理家的概念,並練習「我訊息」溝通法,幫助學生更清楚表達感受;張淇珉同學則透過「合心協力」活動,分析領導者與被領者應具備的特質,強調SEL內涵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參與課程的同學表示:「今天很開心,因為平常沒有機會和臺灣人說話,很喜歡今天的活動」、「我學到了生活應用的詞彙、如何與人溝通,還有合作的好處」。對師資生來說,這些回饋不只是教學歷程的記錄,更是成長的契機。
種子教師研習營則由臺灣教聯會老師先培訓清邁慈濟學校12位種子教師,再由他們帶領校內60位老師, 從認識慈濟人文精神,接著學習靜思語五段式教學的多元策略,讓所有老師未來都能在教學中運用靜思語。清邁慈濟學校人文室張泰華主任表示:「這次課程讓資深老師能分享經驗,也讓新進老師更深入理解靜思語的教學理念。」
此外,慈大外國語文學系(原英美語文學系)校友、現任清邁慈濟學校老師劉志達,也與學弟妹們分享自身到慈大求學後,如何透過志工服務與國際交流培養專業與視野的歷程。教研所洪翊涵同學聽後深有感觸:「生命的豐富要靠自己創造與爭取,才能帶給學生更多視野。」
清邁慈濟學校,創校源於國共內戰孤軍流亡的背景及慈濟「三年扶困計畫」,證嚴上人不忍見當地孩子貧困失學而設立,至今深耕教育逾二十年。師資生在校園巡禮時,不僅感受校園依地勢建築的巧思,也感受到校園環境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看到茶園與果樹點綴校園,展現了師生透過勞作實踐「自食其力」的精神,讓教育不止於課堂,更融入生活。
慈濟大學何縕琪副校長表示:「師資生在面對多樣化的教學需求、語言隔閡及臨時狀況時,能夠靈活應變、調整課程,展現了勇於挑戰與突破自我的精神。」這段九天的校流,以清邁慈濟學校為首站,讓師資生在跨文化的學習場域中,不僅汲取人文養分,也重新思考教育的價值與意涵。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