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是水腫!是深部靜脈栓塞 小心下肢單側腫脹又紅又痛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0月26日09:00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不是水腫!是深部靜脈栓塞,當下肢單側腫脹又紅又痛時,務必儘速就醫。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懷孕改變了生理狀態,固然大部分的生理變化是孕期的正常表現,但有些症狀卻必須提高警覺,以避免成為健康的隱憂。以凝血功能為例,為了應對分娩時可能發生的出血,孕期的凝血功能會強化,若本身有凝血功能異常的問題,將屬於增加血栓風險的類型,而最常見的是發生在下肢的「深部靜脈栓塞」。

懷孕,為了讓胎兒能安然在子宮著床、發育到出生,生理狀態出現許多改變,而這些改變有時會帶來一些特定的健康問題,需要醫療介入,「深部靜脈栓塞」正是其中之一的問題,值得孕媽咪特別注意!

認識深部靜脈栓塞

當血液流動緩慢時,容易形成血栓。血栓發生於靜脈而造成栓塞,稱為「靜脈栓塞」,產生於較深部的靜脈栓塞則以「深部靜脈栓塞」稱之。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治醫師曹如謹指出,「通常發生於下肢,不過,也有可能發生在上肢、大腦靜脈等其他位置。

萬一靜脈系統的血栓剝落之後,跑入肺動脈而導致肺動脈阻塞,即為「肺栓塞」。由於肺栓塞是相當危險的狀況,因此,如果出現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務必及時就醫,以預防肺栓塞的發生!

孕產期間容易發生3原因

懷孕和產後發生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5倍,為何孕產期間容易發生深部靜脈栓塞?曹如謹醫師說明常見原因如下:

原因1.孕期的凝血功能會強化

受到荷爾蒙等生理機制影響而有凝血傾向,這是為了維持懷孕期胎盤的功能,以及避免在生產時的大量出血,孕婦的凝血功能也會強化,使得一些凝血因子濃度會增加,抗凝血因子濃度則會降低。

原因2.子宮變大壓迫下腔靜脈

隨著胎兒的成長,子宮變得愈來愈大,壓迫到骨盆腔和下腔靜脈,造成下肢靜脈回流困難。當靜脈血流過於緩慢時,便較容易有血栓在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無形中,提高靜脈栓塞發生的風險。

原因3.孕媽咪活動量減少

少活動將會使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使靜脈血流進一步減慢,而增加「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由於不少孕婦會減少活動量,不免影響風險發生的機會。

深部靜脈栓塞發生高危險群

曹如謹醫師指出,「有過血栓病史或家族病史的人,或是凝血因子本身就異常的患者,一定是風險最高的好發族群」。再者則是剖腹產或合併大手術、高齡產婦、肥胖、長期臥床安胎等;然後,是吸菸、多胞胎、會影響血管的疾病(如高血壓、子癇前症)、長時間不活動等。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人工生殖療程而懷孕者,發生栓塞的風險不容忽視!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任張芳維解釋,「試管嬰兒療程中,排卵針會刺激卵巢分泌動情激素,可能導致血液變濃稠,進而增加血栓風險,特別是對於本身有血液濃稠問題,或是在療程中合併其他影響(如脫水、久臥)的患者,應特別留意,並與醫師討論血栓的預防措施,例如多喝水、適度活動,以降低血栓發生的可能性」。

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

水腫會使腿部腫脹,而深部靜脈栓塞也會出現腿部腫脹,但兩者的腫脹大不相同!曹如謹醫師表示,「水腫是雙腿都有腫脹現象,但深部靜脈栓塞則僅有單側腫脹,腫脹側的腿圍會比另一側多兩公分,而且會有明顯發紅、發熱且壓痛的症狀」。另外,水腫可透過一些方法改善,深部靜脈栓塞的症狀則會持續,並且可能會惡化。

她補充,「因為解剖構造的緣故,右髂動脈容易壓迫到左髂靜脈,所以,發生在左腿的機率比右腿高」。

曹如謹醫師提醒,「孕婦若下肢有紅腫熱痛的狀況,請務必就醫或告知產檢醫師」。不是水腫!是深部靜脈栓塞,當下肢單側腫脹又紅又痛時,務必儘速就醫

採訪諮詢╱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任張芳維.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部主治醫師曹如謹

※原文刊載於2028年8月號《媽媽寶寶》。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821

【延伸閱讀】

靜脈曲張是警訊!可能造成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可能致命 50%患者平時無明顯症狀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