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抗戰終戰立場為何?郭岱君點出台灣「保護傘」:執意切割對台不幸
近期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電影《南京照相館》在中國熱映,激起激昂的民族情感和明顯可見的仇日情緒。對此,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在風傳媒節目《下班國際線》中表示,中國每年強調南京大屠殺,但從不談南京保衛戰,而這一仗明明是國軍打的,但台灣也不談南京保衛戰,中國此舉意圖將歷史據為己有,搶奪歷史話語權。而風傳媒兩岸中心主任張鈞凱表示,總統賴清德在談對日抗戰時,是用強烈的主觀情感,切割中華民國和中國的關係,套到日治時期的台灣身上,這是一種背叛歷史的做法。
郭岱君說明,發生南京大屠殺是因為有南京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前的淞滬之戰國軍雖死傷慘重,但死守不退打了90天,讓日軍下不了台,因為日軍向天皇保證,90天就能將軍隊拉回來,結果不但沒有贏,也沒有得到國民政府的妥協或和談。日軍氣不過,就想拿下近在咫尺的首都南京,想迫使國軍屈服。而日本當時的參謀本部不支持日軍攻打南京,日本當時參謀本部連下兩道敕令,絕不可越過嘉興和蘇州的界線。但因日軍在淞滬之戰死傷也非常嚴重,且未得結果,所以在戰地的將領不聽東京的敕令,執意攻打南京。
郭岱君說道,南京保衛戰雙方死傷都很重,尤其國民政府死傷非常嚴重,因為守衛南京城外東南西門的部隊,幾乎都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所以蔣介石的在南京和淞滬之戰喪失了約75%的中央軍。最後國軍難敵日軍只能撤退,因此日軍進城後抱持著淞滬和南京連續兩個戰爭的情緒,故而發生南京大屠殺。南經大屠殺是非常慘烈、不應該的事情,無論多少軍人,屠殺20、30、200人都是罪惡。南京大屠殺和南京保衛戰兩者具關聯性,但中國每年紀念、強調南京大屠殺,但從不談南京保衛戰,而在台灣這一仗明明是國軍打的,但國軍也不談南京保衛戰。
賴清德「終戰說」切割歷史 郭岱君:對於台灣而言相當不幸
台灣現代的年輕人對南京大屠殺感覺相當模糊,也不願主動觸碰,對照中國現在的群情激憤差異相當大。對此,郭岱君認為, 雙方各自有各自的政治考量,對中國而言更重要的是民族主義,因為民族主義式中國統治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中國一直談南京大屠殺,或是不斷談及中共極有限的幾場戰爭。中共此舉意圖將歷史據為己有,搶奪歷史的話語權,而台灣在國民黨當政時很少談這段歷史,民進黨當政後更不談了,且不但不談,反而將這段歷史切割。
郭岱君表示,民進黨現在不是紀念抗戰勝利80年,而是「紀念終戰」,民進黨是站在被日本殖民人民的立場談終戰。日本首相石破茂8月15日公開表示,將戰敗說成終戰,是弄錯了歷史的本質,迴避歷史責任。日本此種反省力量非常多,日本天皇從仍是皇太子時至今,每年8月15日都會發表言論,表示此為一場不義之戰,日本應反省,不能再犯同樣錯誤。賴清德用終戰的字眼,意圖與中國、中華民國切割,雖然賴清德頂的是中華民國總統的名號,但他就想和中國的一切切割。
郭岱君強調,這對於台灣而言相當不幸,中華民國政府1949年從中國撤退到台灣,台灣日後的繁榮和建設基礎,其為1950年~1960年打下來的基礎。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推行政治、經濟、土地等各種改革,國民政府用10年時間將台灣從管制經濟轉為市場經濟,並跟國際社會接軌,才會有後來的經濟發展。50、60年代打下來的基礎造就70、80年代的蓬勃發展,這是一條連續的脈絡,無法切割。一旦切割先不論歷史消失,連自己從哪來、發展的根源在哪都不知道。
中共「紀念」抗戰勝利 搶奪話語權
對此,張鈞凱表示,中共不是慶祝抗戰勝利,而是「紀念」抗戰勝利。歷史和現實是永遠分不開的,在台灣之所以會認為中國紀念抗戰是在搶奪話語權,是因兩岸至今恐怕在法理上仍處於內戰狀態。聯合國席位保衛戰中, 只有一個China的位置,當時所爭的是台北代表還是北京代表。 對中共而言,中共繼承了中華民國政府,因此不存在兩個國家的問題,中共認為,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政府,紀念抗戰歷史是必須做的事。
張鈞凱指出,若以台灣角度思考,歷史和記憶會經過潤物無聲的改造過程。賴清德談終戰不是站在殖民地人民的立場,而是殖民者政府的立場。當時台灣人就算被日本殖民統治,內心的中華民族意識仍非常強烈,日本總督府的警察沿革誌中提到,台灣人民族意識太過強烈,導致抗日運動此起彼落,就算武裝鎮壓後,文化抗日運動仍繼續延續。當時台灣人民認為自己不是戰敗國人民,但在經歷過兩岸七十多年分治後的今天,卻無意中用終戰的字眼接續了戰敗者和日本殖民統治者的意識。林孝庭曾說,在看歷史時絕不能用當代的理解套回歷史事件本身,今天賴清德在談對日抗戰時的話語,就是用強烈的主觀情感,用抗中保台或切割中華民國和中國關係的理解,套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台灣身上,這就是一個反歷史或背叛歷史的做法。
以中華民國的框架愛台灣 郭岱君:是台灣目前的保護傘
郭岱君認為,若刻意和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切割,對台灣而言是很不幸的。因為現在的台灣是中華民國的政府到台灣,在台開始建設,整個政權是延續的,且中華民國背後有三千年的歷史及世界的資源。中華民國和世界各國關係友好,若自己把自己和這段歷史切割,台灣的根又在何處。
部分人認為台灣的根是現在生活的成長經驗,可能和中華民國甚至中共完全沒有關聯。對此,郭岱君認為不可能沒有關聯,因為歷史上一個人不能沒有根。現在若一味的抗中、反中,對台灣是適得其反的,因為台灣正因為和中國的淵源而有著非常獨特的角色,在兩岸未來的發展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台灣的繁榮、民主政治和台灣人民的親和、快樂都是中國非常嚮往的,若中國未來有機會政權變化,也希望能走台灣的道路,因此台灣是個重要標竿和參考。此外,台灣和亞洲、東亞各國以及美國的深厚關係,恰好可作為中美間重要的溝通橋樑。然而現在的執政黨放棄了台灣的長處,反而一邊倒且無理由的破壞兩岸關係。
郭岱君表示,以中華民國的框架愛台灣和愛台灣本土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和平繁榮、生活愉快。若想保有今天在台灣所有的一切,就應好好保護台灣,而不是做一些破壞、削弱台灣的事情。中華民國在台灣恰恰是台灣的強項,維護中華民國讓這條歷史脈絡不斷,正是可以保護台灣的。只要堅持中華民國在台灣,中共便無理由犯台,一旦宣佈台灣獨立、和中國毫無關係的那一天,就是結束的那一天。
張鈞凱補充,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的憲法,將兩岸分成的台灣地區和自由地區,因此對中國而言,不是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而是內戰的關係。內戰關係也就代表兩岸至少是自己人,可以坐下來談。若像賴清德政府現在做的,把中華民國用七次修憲解釋成一個新的國家,和中國大陸互不隸屬,中共便會認為要使用國家和國家間的處理方法,國際上許多戰火便是如此開啟。(推薦閱讀)抗戰勝利卻快樂不起來?郭岱君:蔣介石心裡擔憂「這兩人」,錯估形勢導致內戰敗局
郭岱君指出,兩岸生活景況相差大,因此大部分台灣人民希望維持現狀,不願意接受中國大陸統治的生活,所以所謂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解釋,雙方嚮往的是同一個中國,等到未來有一天,兩岸各種條件接近,兩岸人民都願意了,才來談統一的問題,現在完全沒有急迫感,存續中華民國是台灣目前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