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歐盟大馬共投資美國超過1兆美元換關稅 郭智輝南下聽企業意見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日本、南韓、歐盟及馬來西亞等貿易夥伴紛紛提出高額投資與採購計劃,以換取關稅減免,這些國家總計承諾對美國投資或採購超過1兆美元。
台灣關稅公布後,總統府強調這只是「暫時性關稅」仍會繼續談判,但學界普遍認為,台灣若希望保住對美市場並換取低關稅,高額投資和戰略讓利將不可避免;企業界則呼籲政府集結民間力量以提高談判籌碼。為此,經濟部長郭智輝於4日南下聽取產業意見,包含千億投資的方式與開放市場的想法。
日韓歐與大馬皆以投資換關稅,合計超過1兆美元
面對川普的對等關稅(Universal Tariff)政策,日本、南韓與歐盟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紛紛採取「以投資換關稅」策略,爭取關稅減免,避免出口產品遭重稅衝擊。
根據《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與《路透社》報導,這些國家總計承諾對美國進行逾一兆美元的投資與採購,換取川普政府較低稅率待遇。
日本方面,《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指出,日本將在五年內對美投資5,500 億美元,聚焦半導體、電動車電池與關鍵材料供應鏈等領域。美方則將日製產品出口美國時稅率降為 15%。
南韓與美方簽訂初步貿易協議,根據《韓聯社》與《路透社》報導,三星、SK、現代汽車等韓國大企業將合計對美投資3,500 億美元,並承諾未來約 3.5 年內自美採購至少 1,000 億美元能源產品。作為交換關稅定為 15%,並同意針對半導體與電動車零組件設配額保障措施。
歐盟方面以德法為中心,於7月底與美方宣布雙邊達成貿易協議,據《Politico》報導,歐盟將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軍工設備與航空引擎等高科技產品,採購總額估逾4,000 億美元。作為交換,歐輸美關稅降至15%。
馬來西亞也在4日表示,已承諾對美國進行逾2,400億美元的採購與投資,包含總額190億美元的客機、每年34億美元的液化天然氣(LNG)以及五年內跨國企業採購達1,500億美元。
雖然協議細部如何進行仍有不少爭議需要釐清,但多國「以投資換關稅」的協議已顯見,台灣若要保住對美市場、換取低關稅,祭出高額投資與戰略讓利,恐勢在必行。
各界疾呼集結民間力量一致對外,郭智輝南下向傳產問意見
台灣方面,隨著台美談判「階段性」關稅20%出爐,雖然各方聲音不斷,但也有不少學界認為要在往下談,千億美元投資難以避免;同時商總等也向政府建言,應集結民間投資與採購力量,再向外談判。
藉此,經濟部長郭智輝昨(4)日除南下台南柳營勘災外,也前往經濟部傳統產業創新加值中心出席產業座談會,與精密機械、機車零組件、金屬加工、塑橡膠等產業代表會面,該座談原先應於3日舉行,但遇上高雄停班課,延後一天。
在8月7號川普關稅生效僅剩三天之際,郭智輝除詢問在場企業,「大家希望說到多少?談到幾%?」即使農產品、「工業性產品、所有美國的新車、美國的藥進來都是零(關稅),這個是可以的?」外,也提到外界關注的投資美國金額。
他表示,「如果….(間格約2秒)因為我們是第三個談的,所以不是3,000億美金,或是3,500億美美金,可能再加一些4,000億美金,你是希望中華民國進去美國投資,還是從民間可以籌措4,000億美金下去?」。
由於「如果」間格有段時間,這一段發言也引起不少誤會,讓人以為4千億已是定案,對此,經濟部昨晚10點嚴正澄清,部長當時是舉例說明,請外界勿過度延伸解讀。
台美第五輪談判或遇阻,美方:若提供具吸引力法案仍會聆聽
根據自由時報5日報導,目前台美下一輪談判尚未確定會議時間,在7日生效前恐來不及達成另一輪協議。
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1號受訪時說,川普上周對數十個國家宣布的關稅稅率「基本上已底定」,在7號出現髮夾彎,有機會但不多。替台美對等關稅調降至與日韓相同,蒙上一層陰影。
而最新說法,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哈塞特則於4號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關稅不確定時期已過,市場應預期關稅問題可以解決;但若部分國家提供有吸引力的法案,川普仍會聆聽。
對此,經濟部強調,臺美經貿工作小組已對外說明,台灣將持續與美方磋商,而且雙方將一併討論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爭取達成協議及232條款關稅優惠待遇。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