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40歲乳癌病患復發轉三陰性》新一代健保藥助攻 延續精準治療希望

信傳媒

更新於 09月03日10:12 • 發布於 09月04日00:01 • 陳稚華
健保給付新一代ADC藥物,為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帶來延續治療的希望。(圖片來源/freepik)

今年40多歲的Emily(化名),向來注重健康,且定期接受乳癌篩檢。2年前例行檢查時,她被診斷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療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並按時回診、遵守醫囑,是醫師眼中的模範病人。

然而,今年Emily發現左側頸部淋巴腫大,並伴隨左側肋膜積水。進一步檢查確認癌細胞已經轉移,且腫瘤型別由原本的荷爾蒙陽性轉為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病理報告顯示HER2呈弱陽性。醫師評估後,安排Emily接受已有健保給付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治療。

經過2次療程,Emily的腫瘤明顯縮小,左側肋膜積水也有所改善,呼吸變得順暢。病情穩定後,她逐漸走出心理陰霾,重拾與病魔抗爭的信心,也體會到醫療進步所帶來的希望。

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早期發現預後佳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牧峻提醒,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關鍵,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楊牧峻表示,早期乳癌的預後通常很好,即便遇到復發,也不必氣餒,「醫療技術進步很多,治療選擇日益多元。」

對乳癌患者而言,術後最常見的心理壓力之一是對復發的恐懼。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楊雅雯指出,許多患者只要觸碰到身體異常,就會立刻聯想到復發。她提醒患者「比一般人更安全」,因為定期追蹤能在早期發現問題。

楊雅雯建議,乳癌患者完成治療後,不必過度擔憂復發,應將回歸正常生活步調視為治療的重要目標。她指出,隨著乳癌治療持續進步,即便不幸復發,只要能規律服藥並定期追蹤,病程仍可獲得良好控制。她也鼓勵病友,「歷經這麼多辛苦的治療,你們比其他人更懂得珍惜,也擁有更寶貴的人生經驗。」

除了復發焦慮外,術後常見副作用還包括疼痛與組織沾黏。例如部分患者腋下會出現如繩索般的緊繃感,被稱作「腋網症候群」,這是發炎修復過程中常見的正常現象。楊雅雯提醒,若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動,反而更容易造成沾黏,「透過規律復健與主動運動,如手部伸展與淋巴引流按摩,多數疼痛與不適都能逐步改善。」

健保給付新一代ADC藥物:精準攻擊癌細胞

乳癌治療日新月異,近年健保給付的新一代ADC藥物便是其中一例。楊牧峻解釋,ADC是結合標靶與化療的新型抗癌藥物,猶如「魔術子彈」,能精準攻擊帶有標靶的癌細胞,同時具備「旁觀者效應」,連帶殺死鄰近癌細胞,有助克服腫瘤異質性。

接受ADC治療可能出現噁心、嘔吐或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患者需遵照醫囑用藥,並在出現不適時及時聯繫醫療團隊。楊牧峻指出,新治療對於HER2受體表現較弱的癌細胞也有效,突破過去依受體表現只能分為荷爾蒙陽性、HER2強陽性及三陰性乳癌的限制。

楊牧峻也表示,HER2弱陽性現已列入新分類,約占乳癌患者一半,相關治療選擇逐漸受到重視。隨著健保給付與臨床指引調整,未來有望提供更完善的分型導向治療,協助患者獲得個別化醫療。

乳癌「2高峰年齡」與乳房疼痛迷思

乳癌已連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但與歐美國家不同,台灣乳癌呈現2個發病高峰,分別落在45至49歲及60至64歲。楊雅雯分析,可能與基因、飲食西化、生活型態轉變(如抽菸、飲酒、運動不足)、情緒壓力及荷爾蒙變化有關。

她也提醒民眾,乳房疼痛不等於乳癌,根據門診統計顯示,約9成女性因乳房疼痛就診,但多數結果為良性,常見原因包括情緒壓力、內分泌波動、經期或更年期變化。

她強調,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疼痛,因此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檢查。今年起,國健署已擴大乳癌篩檢服務,以利早期發現異常鈣化點或腫瘤變化。

面對乳癌:早期篩檢、心理支持與新藥治療

楊牧峻表示,Emily的案例提醒民眾,即便是模範患者,也可能面臨乳癌型別轉變與復發風險。定期篩檢、心理支持以及新型藥物治療是現代乳癌管理的重要三大支柱。楊雅雯也強調,早期發現、精準治療與生活品質管理並重,能讓患者即使面對復發,也能穩定病情、延長生存,並維持正常生活。

隨著ADC等新一代藥物納入健保給付,HER2弱陽性乳癌患者有更多治療選擇,象徵台灣乳癌治療正邁向精準化與個別化的新時代。醫師呼籲,女性朋友要重視乳癌篩檢、保持健康生活型態、遵循醫囑,並積極面對心理壓力,才能在與病魔的抗爭中守住健康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2

52歲回春成35歲!美國名醫3招逆齡「維生素D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03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4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5

「謝謝你們,沒把病重父親丟在走廊」 黃勝堅: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三個女兒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6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