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困擾青年用行動證明「我可以」!從自立學習找回生活主導權
許多有精神困擾的青少年,面對壓力與人際關係常會懷疑自己:「我是不是不正常?」「我能有自己的生活嗎?」事實上,身心健康就像體力一樣,需要練習與支持。越早走出孤立、越願意參與,他們就越能重新看見「我也可以」的力量。
從被照顧到能照顧自己:參與改變一切
精神障礙者最常面臨的挑戰,不只是症狀,而是「被貼上不能的標籤」。心理復健專家指出,團體課程或營隊活動,是走向康復的重要轉捩點。在安全、有同儕陪伴的環境中,參與者能學會表達、傾聽與合作,重新建立自我價值。
曾參與自立培力課程的青年分享:「我學會了面對生活的新方法,也看見不同的自己。」這樣的改變,來自一次次嘗試。從整理房間、安排交通、到勇敢在他人面前發言。每個「小成功」,都是重拾主導權的開始。
專家提醒:自立不是孤立,是被支持的選擇
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自立不是孤立,而是擁有選擇與被支持的權利。」
精神康復並不只是症狀消失,而是能在社區中生活、學習、工作,並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
他也提醒家屬,支持性的陪伴比過度保護更有力量。家人可以從「幫他做」轉變為「陪他練」,讓青少年在日常小事中建立信心。例如:
- 讓孩子自己決定三餐吃什麼、穿什麼
- 鼓勵參加社區活動或心理健康營隊
- 給予肯定而非批評,讓他練習承擔
精神健康可以練習,勇敢參與就是開始
專家建議,青少年若正面臨焦慮、憂鬱、或社交困難,不妨先從小型團體、社區課程、心理諮商團體開始。透過活動,他們能看見「我並不孤單」,學習處理情緒、規劃生活、並從同儕身上獲得力量。
每一位願意走出房門、勇敢參與的精神障礙青年,都在向世界說:「我可以。」因為真正的康復,不是完全沒問題,而是學會帶著問題,依然選擇去生活、去前進。
「自立,不是遠離他人,而是每個人都能在互相支持中閃耀光芒。」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