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吃戰場到文化平台!夜市如何用品牌與永續吸引下一代?
這幾年我數度受邀,參與多場關於地方夜市行銷的會議與課程授課,之後總有業者朋友問我:「現在越來越人都去百貨公司用餐、透過外送平台點餐,還會來夜市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點出了台灣夜市面臨的挑戰。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夜市不能再僅靠美食與人情味維持營運,特別是在主題式的節慶行銷的部分,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仍顯薄弱。
夜市不只是吃的地方,更是台灣創業者的最佳起點
根據2024年底經濟部與地方政府統計,全台約有近300個夜市,年總產值逼近新台幣900億元,其中以餐飲為主體,超過7成涵蓋台式熱炒、煎炸燒烤、創意小吃與異國簡餐等項目。根據大數據統計,全台10大熱門商圈中,夜市依然佔據多席,包括宜蘭羅東、淡水老街、高雄六合、台中一中街、逢甲、台北寧夏與士林、南機場,以及大甲觀光商圈,顯示夜市仍具吸引力。
許多成功品牌的第一站,都來自夜市。無論是手搖飲、雞排、甜點、串燒、鹽酥雞等,夜市常是台灣創業者實驗產品、測試口味、與了解消費者的第一線。在我的觀察中,夜市是台灣創業者「第一哩路」的實驗場,提供低門檻試錯與品牌探索的機會。像是台中的逢甲夜市、台南的花園夜市、高雄的瑞豐夜市,每年吸引逾千萬人次到訪,堪稱地方觀光經濟的重要引擎。
不是不想逛,而是夜市不再是首選
然而,攤商面臨嚴峻挑戰,包含原物料價格上漲、食安與環境衛生標準提高,導致營運成本難以控制。此外,消費者對於夜市的刻板印象尚未翻轉:人擠人、悶熱油煙、不夠舒適的用餐環境,使得愈來愈多年輕人轉向外送平台、百貨公司或連鎖餐飲等替代選項。
如《城市品牌行銷:自信讓我們的城市更偉大》一書所述,許多夜市實際人潮大幅流失,攤商歇業或轉型潮愈演愈明顯,背後原因包括商品同質化嚴重、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衛生環境不佳與交通不便等多重因素。
從人情味到數位化,夜市經濟體的兩種樣貌
台灣夜市內部的營運主體大致可分為兩種:
攤商:以靈活、低成本見長,重視口耳相傳、手藝傳承與每日現金流,多為家庭式經營,對數位行銷、品牌經營較為陌生,卻較接地氣。然而,隨著租金調整、排隊文化流行與食安法規加嚴,攤商的經營彈性日漸被壓縮。
店家:具有長期營運與擴張潛力,能發展出品牌、整合社群、接觸外送市場或跨足零售與電商。但高額租金、人力成本與空間限制也讓他們面臨更多風險,一旦人潮減少,店家的損益結構將受到巨大挑戰。
轉型不再只是口號,從科技升級晉升品牌重塑
不過業者本身也有自覺,全台各地夜市陸續出現轉型案例,顯示轉型已勢在必行:
1、台北寧夏夜市舉辦「減塑挑戰賽」:Discovery與台北寧夏夜市合作舉辦「夜市減塑挑戰賽」,活動包括自備容器、智慧叫號與打卡等5大關卡,旨在推動永續行動。活動期間更舉辦地球造型裝置,邀請環保大使現場互動。
2、台中逢甲夜市推動智慧支付與整合APP導覽服務:讓排隊與付款流程數位化,也便於蒐集顧客數據與分流管理。
3、台南武聖夜市推動低碳改造:武聖夜市獲經濟部傳統市場綠色低碳輔導計畫補助,全面汰換LED照明、靜電油煙機、廚餘回收、節能等措施,是綠色夜市的典型案例。
這些案例都說明,夜市轉型的關鍵不在科技,而在於夜市品牌的重新定位與溝通。
夜市還能成為家庭的共同記憶嗎?
根據《食與慾-大快朵頤的餐飲趨勢全攻略》一書指出,現今夜市的客群主要由四類人構成:一是短期觀光客,尤其是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的自由行旅客;二是中高齡本地居民,習慣性採買與日常飲食;三是地方學生,集中在夜間特定時段消費;四是親子家庭,僅偶爾在假日現身。
以往穩定且具消費力的夜市消費主力客群,也就是「願意與家人一同消費並停留較長時間的人群」正在流失。這其中,與節慶、情感與家庭場景相關的缺位,正是最值得探討的斷層。尤其對年輕族群而言,夜市的吸引力已從過去的價格優勢與小吃記憶,演變為一種懷舊或觀光消費的象徵。
這讓夜市失去了最關鍵的消費動能,也就是家庭共食的日常價值。在我的觀察中,台灣夜市的節慶活動仍多聚焦於農曆新年、元宵、端午、中秋、萬聖節、耶誕節等大型節日,這些活動多以觀光與娛樂導向為主。
不過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案例,例如逢甲夜市近年來與華山基金會合作,舉辦系列活動,透過懷舊市集、遊戲攤位與復刻餐點體驗,吸引數百名弱勢長者參與,成功塑造夜市關懷長者的形象。這不僅是社會責任的展現,也是跨代共融的典範實例。
如果能持續打造以家庭為主的節慶體驗,邀請在地學校採訪家庭夜市故事,或與社區銀髮班共同創作特色菜單,重新回歸家庭與情感的核心,才能真正獲得更多年輕人與社區居民的認同。
用品牌、數位化與永續重新打造新夜市體驗
未來夜市的發展,不應只是「如何讓人回來吃小吃」,而是思考如何成為城市的夜間文化平台。以下是幾個具體建議:
1、品牌導入與主題管理:透過夜市內部分類標示,例如「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攤」、「人氣IG爆紅小吃攤」、「國際友善餐飲攤」,提高夜市的識別度與主題性。並鼓勵創業團隊進駐,試營運、試商品。
2、數位轉型與無現金化:引進行動支付、夜市會員機制、夜市地圖APP、消費點數等數位服務,讓消費體驗升級。結合消費者數據分析,提供攤商商品建議、促銷時間與消費者輪廓。
3、城市導覽與家庭節慶整合:將夜市導入在地旅遊路線設計,與青旅、導覽行程、古蹟建築串聯,創造「夜間主題之旅」。讓旅客可透過故事導向了解每個夜市的歷史與特色小吃,也讓更多家庭客願意一起來訪。
4、環境整潔與ESG永續:推動攤商使用可重複餐具、提供回收回袋方案、使用低碳油電設備或攤車,將夜市納入城市永續的一環。同時經由衛生環境的品質提升,讓消費者的信任度跟著增加。
從夜市製造回憶,讓城市留下溫度
夜市,作為台灣城市生活的重要象徵,不應只停留在「吃得飽、走得快、排得長」的階段。要從「讓人來一次就拍照打卡」的短效機制,轉向「讓人願意一直回來、一直買」的長期關係建構。當夜市能夠被重新設計為一種文化消費、體驗探索與城市再造的載體時,將不再只是人潮流動的商業空間,而是真正成為消費者願意持續回來的美好回憶場域。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台灣夜市的挑戰-如何從庶民廚房到家庭休憩的好去處》】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網怨《夜市王》毀了南機場夜市!如何延續影音行銷熱度達成長尾效應、而非一時熱潮?
▶攤販重複率高、網紅美食回購低!台灣夜市該如何迎接疫後觀光潮?
▶網友熱議的夜市美食人氣排行大公開!外酥內Q的它榮登寶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