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迷思破解:你每天到底該吃多少才剛好?
蛋白質近年成為飲食界的「明星營養素」,從超市貨架到社交媒體,到處可見「高蛋白」字樣。然而,蛋白質熱潮是否與科學事實一致?答案是「部分正確」。蛋白質確實是人體三大主要營養素之一,不僅能支持肌肉修復與生長,還參與免疫、防禦機制及激素生成。但不同於碳水化合物與脂肪能儲存於體內,蛋白質缺乏專屬儲存系統,因此每日必須從食物中補充。人體所需的九種必需胺基酸只能透過飲食獲得,這也解釋了蛋白質為何對健康如此關鍵。
根據現行的營養建議,每人每日需攝取每公斤體重 0.8 公克的蛋白質。以一位 65 公斤女性為例,每日約需 52 公克。然而,這個標準只是為避免缺乏,並不足以應付老化、懷孕或高強度運動的需求。對於長者、孕婦或運動員,蛋白質需求量可達每公斤 1.2 至 2 公克,甚至超過建議值一倍以上,以維持肌肉與組織功能。相對地,攝取超過每公斤 2 公克通常沒有顯著額外好處,且對健康人士而言,並不會造成腎衰竭、骨質流失或縮短壽命等常見迷思。
營養均衡才是王道
蛋白質攝取時間也常引起爭議。所謂的「運動後 45 分鐘黃金攝取窗」早已被推翻。研究顯示,運動後 24 小時內攝取足夠蛋白質皆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因此重點不在於立即補充,而是確保每日總攝取量充足。此外,若能將三餐中的四分之一盤子配置為蛋白質來源,搭配蔬菜、水果與全穀,已足以支持健康。對於使用減重藥物如 GLP-1 類藥物、食慾降低的人來說,優先選擇蛋白質有助減緩肌肉流失,但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搭配阻力運動。
至於蛋白質來源,動物性食材如肉類、蛋、奶製品因胺基酸比例完整且吸收率佳,被視為高品質蛋白。但只要搭配得宜,植物性來源如豆類、堅果、全穀與大豆製品,也能提供完整必需胺基酸。至於市面上層出不窮的「高蛋白零食」與補充品,多數屬於行銷噱頭,並非日常所需。專家建議,與其追逐所謂的「高蛋白」點心,不如專注於均衡飲食與天然食材。
也就是說,蛋白質確實是維持健康與老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攝取足夠蛋白質能促進組織修復、維持免疫功能並延緩肌肉流失。但「多多益善」並不適用於蛋白質,科學告訴我們:適量、分布均衡,並搭配多元飲食與運動,才是健康長久的最佳策略。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Wavebreakmedia/Canva(CC BY 4.0)
圖片來源:THE CANADIAN PRESS/Jacques Boissinot(CC BY 4.0)
參考出處:
1、An excellent source of protein: Health, hype and hard truths
延伸閱讀:
1、早餐吃核桃,提升一整天的腦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