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療法或讓失像症患者「腦海開眼」 專家示警潛藏心理風險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與麥格理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團隊近日在《Cortex》期刊發表文章,提醒迷幻療法(psychedelic therapy)可能會意外「打開」失像症(aphantasia)患者的「心靈之眼」,讓原本無法產生心像的人開始出現視覺化能力,進而增加侵入性思緒的風險,因此呼籲醫療端必須在治療前進行更詳盡的知情同意。
失像症患者通常無法在腦中想像人、物或場景,回憶個人記憶時細節也較模糊。但近期有案例指出,部分失像症患者在接受單次的迷幻物質(如阿亞乎斯卡或裸蓋菇素 psilocybin)治療後,竟獲得了新的視覺化能力,且自述在治療後持續受益長達一年。這讓科學家既興奮又憂慮。
迷幻療法目前已在治療重度憂鬱症、PTSD、焦慮與物質使用障礙等領域展現潛力。它通常結合致幻劑(如 psilocybin、LSD、MDMA 或氯胺酮)與心理治療。但研究團隊指出,若失像症患者在治療後突然具備視覺心像,可能也會開啟不受控的「情緒放大器」——讓負面思緒以閃回、侵入性畫面或渴求感的形式出現,增加 PTSD、憂鬱甚至自殺意念的風險。
促進5-HT2A受體與神經可塑性
研究還指出,強烈心像與多種精神疾病相關,例如思覺失調症或帕金森病的幻覺。而過往實驗也顯示,透過遊戲(如俄羅斯方塊)阻斷心像,可減少創傷後早期症狀。由此可見,心像既能助人,也可能成為病症的催化劑。由於迷幻藥物會作用於 5-HT2A 受體並促進神經可塑性,可能重塑失像症患者的大腦網絡連結,這或許能解釋其「獲得心像」的現象。
因此,研究人員強調,醫療團隊在規劃迷幻療法時,必須向患者清楚說明潛在風險與可能的認知轉變,尤其是對從未經歷過心像的人而言,這種突如其來的「心靈開眼」未必都是正面體驗。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參考論文:
1、The potential risks of opening the mind's eye with psychedelic therap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