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後適度飲酒與過重,或助提升存活率?
當我們談到健康,醫生與大眾衛教多半強調「減重」、「少喝酒」、「降低膽固醇」這些方向,目的在於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風險。然而,一旦疾病真的發生,這些原本預防疾病的建議,卻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帶來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這種現象被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的 Raphael Cuomo 教授提出,並命名為「Cuomo 悖論」。
所謂「Cuomo 悖論」指的是:一些被視為「不健康」的行為或狀態,如 稍微過重、適量飲酒、膽固醇水平較高,在癌症或心臟病患者中,反而有時與較好的存活率相關。這挑戰了單一化的健康建議模式,提醒醫學界必須區分「預防」與「治療後」兩個階段的不同需求。對於健康人群,控制體重、避免酒精、降低膽固醇仍是正確策略;但對於正在接受化療或因慢性疾病而虛弱的患者,首要目標卻是維持體力、避免肌肉與體重流失,以便撐過治療與降低併發症風險。
預防期應戒酒 治療期則見仁見智
以體重為例,癌症治療本身極具破壞性,會消耗肌肉與脂肪。若患者在診斷時體重過低,死亡風險往往高於稍微過重者,因為缺乏能量儲備容易因治療而快速惡化。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酒精與膽固醇研究中:雖然飲酒會增加罹癌風險,但部分研究顯示輕度飲酒者在確診後存活率不見得差;至於膽固醇,極低數值有時反映的是營養不良、慢性發炎或肝臟功能不佳,而非健康的象徵,因此在重症患者中,過低膽固醇反而與死亡率增加相關。
重要的是,這並不意味著「高膽固醇或飲酒對健康有益」,而是強調醫療必須情境化。對醫師而言,預防期的建議(如控制體重、降低酒精與膽固醇)應嚴格遵循;但治療期的策略應該因人而異,依疾病分期、治療計畫與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避免不必要的體重下降與營養流失。Cuomo 悖論提醒我們:醫療的重點不只是「如何避免生病」,更是「一旦生病,如何活得更久、更好」。這是一種將醫學科學與臨床現實結合的思維,也突顯出「個人化營養與治療」的重要性。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 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CC BY 4.0)
圖片來源: Pormezz/Shutterstock.com(CC BY 4.0)
參考論文:
1、The 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Risk–Survival Paradox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延伸閱讀:
1、適度飲酒是否有益?科學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