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修復反帶暖化效應 全球升溫恐高出四成
一項發表於《大氣化學與物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的最新研究顯示,臭氧層修復雖然對人類健康至關重要,但同時可能使地球升溫效應比過去預估高出約40%。這項結果挑戰了長久以來人們對「禁止破壞臭氧氣體等於同時對抗氣候變遷」的單純認知,提醒各國氣候政策必須考慮臭氧在暖化中的更大角色。
研究團隊由英國雷丁大學的比爾·柯林斯(Bill Collins)教授領導,他指出,含氯氟烴(CFCs)與氫氯氟烴(HCFCs)原本既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兇,也是強效的溫室氣體。1987年《蒙特婁議定書》生效後,各國逐步淘汰這些化學品,成功讓南極臭氧洞逐漸縮小,也被認為同時減輕了全球暖化壓力。然而,模型模擬顯示,隨著臭氧層在未來數十年持續恢復,其本身會導致大氣中額外的增溫效應,抵消掉部分原本期待的降溫效果。
可降低皮膚癌風險 但本身就有增溫效應
團隊使用電腦大氣模式模擬2015年至2050年的不同情境,結果發現,單是臭氧因素就可能帶來額外 0.27 W/m² 的增溫效應,使其成為繼二氧化碳(1.75 W/m²)之後,到2050年第二大的暖化推手。研究同時指出,即使部分國家加強控制工業與交通污染,減少近地層臭氧的生成,平流層臭氧修復帶來的升溫仍將難以避免。換言之,保護臭氧層雖能降低紫外線對人類、動物與植物的威脅,但氣候面向上卻是「一體兩面」。
柯林斯教授強調,這項發現並非否定臭氧保護政策的重要性,因為避免皮膚癌與維護生態健康依舊需要完整的臭氧層。但結果提醒各國,未來的氣候行動計畫必須納入臭氧的加熱效應,並加速削減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唯有在臭氧修復與碳排減量之間取得平衡,人類才能避免進入超過原本預期的高風險暖化未來。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ESA(CC BY 4.0)
圖片來源: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CC BY 4.0)
參考論文:
1、Climate forcing due to future ozone changes: an intercomparison of metrics and methods.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延伸閱讀:
1、「太空回禮」? 火箭返回地球竟釋放金屬污染於平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