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出身的細節控、深夜仍會回訊息!石崇良將成最年輕的衛福部長
即將在9月1日接任衛福部部長的石崇良,立即面臨多項嚴峻的醫療生態與社會結構挑戰。從大學同窗、醫界同僚,到倡議團體與新聞記者,為何一致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午夜時分,當多數人已進入夢鄉,石崇良的手機螢幕仍會亮起。不是緊急公務召喚,而是他在回覆記者的提問-即使已經忙碌一整天,這位即將在9月1日接任衛福部部長的現任健保署長,仍會抽空簡要回覆每一則訊息。這個小細節,透露出他對溝通的重視,也預告了一位不同於以往的部長即將上任。
從急診醫師到部長,臨床歷練成改革底氣
石崇良1991年自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取得內科及急診專科醫師資格,在台大醫院急診部服務近10年,2006年再取得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
從2008年開始,他正式踏入公職,從衛生署醫事處處長做起,歷經企劃處處長、衛福部綜合規劃司司長、主任祕書、醫事司司長,2020年升任衛福部常務次長,2023年接掌中央健康保險署。去年更被延攬擔任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執行祕書,參與國家層級的健康政策規劃。
這樣的經歷讓他對衛福部的業務瞭若指掌,也累積了豐富的政策推動經驗,特別是擔任健保署署長這1年多,他善用資通訊科技,大刀闊斧推動健保數位轉型,開辦讓醫療與長照無縫接軌的在家住院,讓台灣寫下無牆醫院的新頁。今年,將滿60歲的石崇良,將要接下部長大位,是2013年衛生署改制衛福部之後的第8任部長,也是是歷任最年輕的部長。
石崇良進入公部門服務,恩師、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是重要推手。石崇良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年他隨林芳郁出任衛生署長時,一同進到衛生署,後來林芳郁為三聚氰胺事件下台,石崇良原本打算和林芳郁一同回台大,卻被林芳郁勸留。林芳郁認為,他還可以為國家做很多事,鼓勵年輕人不斷學習、接受挑戰,並交代他繼續完成改革醫院評鑑制度、推動醫療事故補償等任務。
石崇良在文中提到,林芳郁一生信仰且身體力行「僕人領導」,凡事以身作則,而且為人謙沖,從不彰顯自己,這樣的身教、言教影響他甚深。石崇良不負恩師教誨,也用同樣的精神,持續留在公部門為醫療制度及社會進步努力,達到的貢獻和成績,也獲得許多人的肯定。
在利益角力中展現溫度,秉持醫者初心看問題、謀解方
政府部會中絕頂聰明、能做大事的人才很多,但石崇良不僅是聰明,他最大的不同是,堅定推動政策的同時,仍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柔韌與溫度,這讓他能在劍拔弩張的眾多利益團體之間安然穿梭,進而找出共同的生路。
石崇良獨特的人格特質,年輕時就展露無遺。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院長龔嘉德是石崇良的大學同學,見證石崇良從學生時期起就展現出活躍又有條理的一面,習慣透過組織與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臨床選科時走急診醫學,很早就對公共事務有興趣。
龔嘉德回憶,當年石崇良在大學擔任班代,不僅能耐心傾聽、理性回應,更擅於協調、取得共識,總能迅速抓住重點,聚焦問題並凝聚具體解方,協調能力相當出色。延續這樣的特質,他在擔任健保署長的2年間,善於用幽默、平易近人的方式說明複雜的政策,增進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接受度,也提出了不少創新的解決方案,回應了基層與醫療院所的需求。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回憶,1999年9月21日南投大地震時,他與石崇良一同投入救災。石崇良是台大醫院第1代培訓的急診內科專科醫師,臨床經驗豐富,不僅執行力強、創意十足,更能兼顧人和,凝聚團隊向心力。他也曾赴國外研習病人安全課程,是國內最早推動病人安全運動的先驅。馬惠明笑說,石崇良不僅專業過人,更是性情中人,與他共事多年,幾乎從未見過他動怒。
石崇良還是住院醫師時的一段特殊經歷,則奠定他對於居家醫療深刻體悟與重視。當時他還是台大醫院的住院醫師,負責照護一位罹患胰臟癌的女士。病人出院後,石崇良會到病家探望、協助照護,陪伴家屬與病人,直到生命最後。這段經歷,不僅結識了他的老婆,更促使他從事公職之後,一直沒有忘記以病人及其家庭為中心的這份醫者初衷。
「台灣從頭到尾最支持居家醫療的官員就是石崇良。」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榮譽理事長余尚儒說,石崇良從司長、次長到健保署長,一路都在推動居家醫療,2018年先解決報備支援的法規問題,將居家醫療寫入台灣醫療網規劃,就是他當司長時的創舉。後續更陸續透過先導計劃、試辦計劃,讓預算居家急症照護的成長到今年的5億規模。
這正是石崇良與其他官員最大的不同,他有理念也有能力為找出解決問題的解方,轉換成政策改革。余尚儒強調,在臨床第一線總是有很多抱怨,但真正轉換成具體可行的政策,還能打開關節,實施順利,用心溝通,讓政策實現,他能做到,而且已經做到很多次。
台北長庚醫院院長黃集仁與石崇良相識30多年,他大力讚賞石崇良是「3最」官員──對法令最清楚、做事最有彈性、執行力最強,同時兼具幽默、友善、高EQ,且身段柔軟,與各界相處都很融洽。
黃集仁分享,新冠疫情嚴峻時,他商請時任衛福部次長的石崇良編列預算挹注急診人員,沒想到石崇良主動加碼金額,讓急診人員士氣大振,軍心穩定;且疫情發生第1年,石崇良就和急診醫學會合作建置遠距醫療平台,第2年疫情大爆發,視訊看診、開藥派上用場,「相當有遠見、先知卓見,超前部署。」
長年投身公共政策,勢必經常有苦難言。不過,根據另一位大學同學,嘉義長庚副院長蕭政廷的觀察,石崇良是個幽默風趣的性情中人,總能保持「正向思考」的態度,把吃苦當作吃補。即使在疫情期間遭遇委屈,他也不會抱怨,也從未見過他因挫折而動怒。
被視為政策溝通模範生,各界期許解決醫療難題
在記者眼中,石崇良可以說是政策溝通的模範生。健保政策複雜難懂,但他卓越的表達能力、耐性,輔以豐富具體的資料數據,大大幫助記者在短時間內掌握複雜的健保政策。即使行程滿檔,遇到重大政策需要說明時,他也會設法擠出1小時到記者室開講、親切地回答問題,這也讓他每次公開演講,都成為新聞媒體不敢錯過的重要事件。
同儕眼中的石崇良,則是個身段柔軟、樂於溝通的人。有一次他到花蓮考察,當地衛生單位特別熱情準備了一套原住民傳統服飾邀他換上,他也毫不猶豫地穿上,並與大家一同唱歌跳舞,氣氛熱絡。這種親和力,讓他在各界都留下良好印象。
「希望他做個能解決問題、以民為念、勇於改革的部長。」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對石崇良寄予厚望,醫改會提醒,改革支付制度、保障醫護勞權、監測自費發展、終結醫療體系中的性暴力等問題,相關分析論述已經很多,但民眾最關心的是解方,希望新任部長不只是聆聽、溝通,更要提出有憑有據、有具體時間表的解決方案。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提醒,新任部長未來施政的重點應包括長照3.0醫療與長照的銜接、外籍看護人力的整合、身障資源的部建,還要持續擴大推動住院整合照護計劃,才能真正達成賴清德總統「照顧有喘息、照顧不離職。」的政見承諾。
急診精神帶進政策現場,果斷、務實、能凝聚團隊
展望未來,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點出台灣醫療體系的最大挑戰:人力不足與醫院壅塞。這些是長年累積的結構性問題,短時間難以徹底化解,他期待石崇良能推動醫療照護模式的轉型,讓資源重新分配,紓解醫院壅塞壓力,進一步引領台灣醫療體系走向更健康、更永續的發展。「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帶領我們,去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性、複雜性與挑戰的未來。」許建清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