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原爆80週年》倖存者僅剩9萬多人,歷史逐漸凋零!廣島市長:俄烏和中東戰爭四起,世界仍漠視核武悲劇
1945年8月6日,人類史上第一次在實戰中投擲原子彈,目標是日本廣島,當時奪走約14萬人性命。80年後的今天,廣島市在和平紀念公園舉行追悼儀式,市長松井一實呼籲「全球放棄核威懾」。他警告,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讓人們對核武風險愈發麻痺。《衛報》稱,這場儀式恐怕是高齡「被爆倖存者」最後一次大規模出席的機會:目前在世的被爆者僅剩9萬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1歲。但歷史不容遺忘,核武警鐘仍在鳴響。
市長警告:世界學不乖
6日,廣島原爆倖存者、市民,與來自120國的代表齊聚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參與「被爆80週年紀念活動」,悼念因原爆直接死亡的14萬人,以及逐年逝世的倖存者。
廣島市長松井一實發表演說,呼籲全球強權國家放棄「核威懾政策」。他警告,烏克蘭與中東戰火助長了全球對核武的接受度。他說:「這些發展無視歷史教訓,國際社會本應從廣島悲劇中汲取經驗。」
松井也呼籲年輕世代正視核武帶來「極不人道」的代價,並指出在動盪時代中,更需凝聚民間共識,「堅信唯有廢除核武,才是真正的和平之道。」
追悼儀式在「原子彈爆炸圓頂屋」前舉行,這是少數原爆倖存的建築之一,現場釋放白鴿、點燃「和平之火」。上午8時15分──爆炸的精確時間──全場默哀。許多與會者低頭閉眼,有人雙手合十祈禱。
倖存者世代凋零,近3成已「完全不記得」
6日清晨,96歲的倖存者橫山美枝坐在輪椅上,與她的孫子一同前往和平紀念公園,她的祖父在爆炸後不久病逝,父母也因癌症離世,公婆亦罹難,使丈夫戰後返鄉時無緣再見雙親,「這場災難至今仍讓人痛苦」。
《衛報》稱,今年的儀式被視為「被爆者」,即廣島與長崎原爆倖存者,最後一次大規模現身、親述恐怖經驗的最後機會。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截至今年3月統計,被爆者平均年齡為81.13歲,人數減至9萬多人,首度跌破10萬人。2024年,有近4,940名被爆者去世,死亡人數已接近廣島原爆發生時的35萬人口,顯示倖存者世代已接近凋零。
對於原爆的記憶,日媒《朝日新聞》、《中國新聞》、《長崎新聞》3家媒體民調顯示,已有近3成受害者表示「完全不記得」。因此,被爆者的後代將歷史傳承視為使命。《朝日新聞》報導,一名12歲、就讀小學六年級的男孩佐佐木俊,他已故的曾祖母是原爆倖存者、在38歲時逝世。佐佐木在悼念活動上發表英語演說,分享曾祖母的經歷,他也在和平紀念公園內,用英語為外國遊客導覽。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he Washington Post(@washingtonpost)分享的貼文
日政府仍未簽禁核條約
廣島原爆三天後,美國再炸長崎,造成7萬4千人死亡。關於美軍兩次投下原子彈是否在道德與軍事上合理,爭議至今未歇,但許多美國人仍堅信是這兩起原爆,迫使日本在8月15日投降。
雖然日本是全球唯一遭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歷任政府卻拒絕簽署2021年《禁止核武器條約》,引發國內外批評。《朝日新聞》報導,7個被爆者團體聯合向首相石破茂遞交訴求書,主張《禁止核武條約》是推動去核武的唯一有效平台,並要求日本以觀察員身分參與2026年的條約首次檢討會議。
然而,悼念活動當天,石破茂前來向罹難者慰靈碑獻花,但並未回應被爆者團體的訴求,僅重申《核不擴散條約》作為政策指導方針,也強調日本有責任領導全球裁減軍備行動。石破隻字未提《禁止核武條約》,讓被爆者團體相當失望。
新聞小辭典:《禁止核武器條約》vs.《核不擴散條約》
《禁止核武條約》(TPNW)是讓核武「非法化」、禁止任何國家擁有核武,最終目標是徹底消除核武器。條約截至2024年僅獲70多個非擁核國家支持,主要擁核國如美、俄、中、日等均未加入。
《核不擴散條約》(NPT)的重點在防止「核武擴散」,也就是避免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擁核國如美、英、法、俄皆已簽署。然而,《NPT》也被質疑鞏固擁核霸權的強勢地位、禁止後進國家取得核技術。
根據日媒報導,台灣與巴勒斯坦首次派出代表與會,駐日代表李逸洋在慰靈碑前獻花致意。俄羅斯未派官員出席儀式,但其盟國白俄羅斯則睽違四年再度與會。
聯合國、被爆者籲全球廢核武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發表聲明指出,「當年在廣島與長崎造成毀滅的武器,如今又被視為脅迫手段。」
多年來訴求廢除核武的日本「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於2024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該團體的成員多數是原爆受害者,以及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氫彈試驗的受害者。
古特瑞斯表示,「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獲獎是值得懷抱希望的象徵,他說:「各國應從廣島的堅韌,以及被爆者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推薦閱讀)美軍在廣島投下原子彈80週年 親歷受害者已有3成「不記得」當年慘事
「原水爆受害者團體協議會」也發表聲明,稱當今核威脅高於以往,人類正與時間賽跑,呼籲對美俄等擁核國施壓。
顯示全部
留言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