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食肉獸靠「啃骨」適應極端暖化
科學家新發表的研究揭示,一種生活在約5,600萬年前極端暖化期(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ETM)的滅絕肉食性哺乳動物──先兆雙臼獸(Dissacus praenuntius),如何靠著「咬碎更多骨頭」這一意外的飲食策略,成功應對氣候劇變。
美國羅格斯大學博士生 Andrew Schwartz 團隊,分析了先兆雙臼獸化石牙齒上的顯微磨損紋理,藉此重建其飲食習性。這種中型掠食獸外型有點像狼,卻擁有過大的頭顱與短小蹄趾,原本主要吃肌肉、內臟,類似現代獵豹。然而在全球快速升溫、植被乾旱和生態劇變的時代,牠的牙齒逐漸出現更多啃咬硬物的痕跡——這些磨損紋理類似現今鬣狗或獅子,顯示牠們開始大量啃食骨頭。
像熊貓對單一食物依賴極高的物種,更易受威脅
研究發現,這個飲食改變不僅發生於PETM期間,更伴隨著體型的縮小。Schwartz指出,雖然動物變小常被歸因於高溫,但食物來源減少與競爭壓力也是重要推手。隨著氣候變暖,動物必須適應棲地與食物結構的巨變,能「什麼都吃」的雜食型掠食者,生存機會較高。相反,像大熊貓這種對單一食物依賴極高的物種,則更容易在環境壓力下受威脅。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古生物學家重建遠古哺乳動物的生存策略,也為當今的生態保育提供啟示:氣候快速變遷下,具有飲食彈性的物種更容易適應和存活。Schwartz強調,從化石的過去可以預見未來,現代生物面臨的生態挑戰其實早已上演,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我們與現存的動物。這項成果發表於《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學》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DiBgd(CC BY 4.0)
圖片來源: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CC BY 4.0)
參考論文:
1、Dietary change across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in the mesonychid Dissacus praenuntiu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延伸閱讀:
1、食肉毛蟲『骨頭收藏者』穿上獵物遺骸,打造獨特保護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