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幫醫療體系紓解人力荒困境 信任度仍是待解難題
AI革命正快速重塑全球醫療版圖,從影像判讀到疾病模擬,人工智慧正一步步進入醫院最核心的流程。荷蘭科技大廠與英國研究團隊紛紛出招,無論是節省時間、人力,或揭開過去難以察覺的診斷盲點,都為醫療產業注入新動能。
一架無人機從倫敦的蓋伊癌症中心起飛,僅僅兩分鐘,就完成血液樣本的跨院運送任務,把原本需要30分鐘車程的路途瞬間壓縮。
無人機新創公司共同創辦人傑拉尼表示,他們在進行商業案例研究後發現,空中運輸的成本比地面便宜40%,速度更是快上85%,碳排放量也比電動車少了95%。「我們發現它的價值遠遠超越單純的速度提升,真正能為醫療系統創造綜合效益。」
不只有無人機,AI也正在醫療影像檢測中扮演關鍵角色。以電燈泡起家的荷蘭科技巨擘,推出結合AI的超音波檢測系統,讓一場心臟檢查從原本耗時的手動操作,轉化為自動辨識心室、自動調整畫質的快速流程。
該公司客戶參與部經理瑞薇賽指出:「AI正改善工作流程,只需一鍵操作,即可自動完成整個檢查,大幅縮短時間,還能產出更穩定的影像結果。」面對全球醫療人才荒,這項技術正成為醫療現場的一道解方。她補充:「我們不只是要提高效率,更要解決關鍵問題──超音波技師短缺,而患者卻只增不減。」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醫療研究團隊則從另一路線出發,打造AI驅動的「心臟雙胞胎」模型。研究人員利用超過3800筆臨床影像,訓練AI辨識心臟結構,再透過數學建模建立3D模擬器,讓醫生能提前預測病人心臟在不同情況下的反應。
該校生物醫學工程師尼德雷爾解釋:「我們試圖把設計汽車或飛機的邏輯套用在人體心臟上,創造出一套能快速模擬的低成本近似結果。」透過這樣的AI建模,醫師能為個體量身打造專屬診療計畫,甚至發現過去常被忽略的女性心臟病差異,其原因竟來自結構大小,而非功能異常。
技術雖先進,但信任度仍是一大門檻。瑞薇賽指出,他們針對兩千名臨床醫師與一萬六千名患者的調查顯示,醫師對AI的信任度高達79%,但患者僅有59%。她說:「醫生們看見AI能減輕工作負擔;但患者則擔心失去與醫生的溝通時間,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差距。」
雖然歐洲科學基礎雄厚,但在資金面臨挑戰。倫敦帝國學院教授巴羅直言:「歐洲的醫療科技處境可說是好壞參半。儘管有許多突破來自歐洲,但在公私部門資助上,我們遠遠落後美國。」
最新數據顯示,歐洲對生命科學與醫療科技的公共投資僅為美國的一半,私人投資更是遠低於國際標準。這也讓許多創新成果難以轉化為市場產品。
根據預測,到了2030年,歐洲的數位健康市場規模將突破2670億美元。面對美國與亞洲的強敵環伺,唯有加大投資、提升信任,才能真正讓AI醫療從實驗室走進診間,改變全球醫療現場的未來樣貌。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