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誤解】網傳台北新生高架橋接縫裂開?當心斷橋?實為伸縮縫!檢測後確認皆無安全疑慮
網傳「新生高架橋裂開」的影片及訊息,內容聲稱有民眾發現台北市新生高架橋士林段,橋體接縫處裂開,且旁邊還有不小的裂痕,懷疑橋樑可能快要斷了。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表示,傳言中的「裂縫」,實際上是橋梁為了避免熱漲冷縮損害橋體,在銜接處設置的「伸縮縫」,而旁邊的裂縫則是施工時模板灌漿的接縫痕跡,屬於「施工接縫」,並不是裂縫,經橋梁檢測公司現場檢視後,確認伸縮縫與施工接縫皆沒有結構安全的問題,且新生高架橋設有 24 小時監測系統,檢視橋面的變形與受力狀況,目前皆無異常情形,無須過度擔憂,網傳訊息容易造成民眾誤解。
新生高架橋接縫處裂開要小心?
原始謠傳版本:
轉資訊給大家參考:
沒事別走,新生高架士林段,請避開(聽說已通報了)。
有裂縫、快斷了
或這個版本:
新生高架路橋版 接縫開裂,最好改道!! 通知親朋為宜。
主要流傳這樣的照片:
和這樣的影片片段: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訊息原始出處為何?
MyGoPen 檢視網傳訊息所附影像,可以確認影片拍攝地點,靠近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的基隆河自行車道左岸,往東北方向拍攝。
以「新生高架橋、裂縫」進行關鍵字搜索,可以找到中央社、公視、TVBS、自由時報、聯合新聞網等媒體的報導,內容皆提到近期社群平台流傳「新生高架橋出現裂縫,請避開」的影片及訊息,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也對此發布聲明澄清:
「新生高架橋於 1982 年(民國 71 年)興建完成,主要連結臺北市南北向交通,跨越基隆河,為重要的市區快速道路系統之一。近日網傳新生高架橋跨基隆河段有出現裂縫,經檢視新生高架橋跨基隆河段,橋梁上部結構是採用懸臂工法施作,主跨的中間段則是二個懸臂端以鉸接的方式來做銜接,銜接處設置伸縮縫,為當時興建橋梁常見設計,並非為損壞跡象。
新工處表示,該橋段北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自 110 年起就有設置監測系統,以持續 24 小時即時記錄橋梁受力與變形狀況。依照監測結果,監測數據長期呈現穩定的狀態,並沒有發現異常變化,顯示橋梁結構安全無虞。
新工處最後說明,另外伸縮縫旁出現裂縫的狀況,經橋檢公司 114 年 8 月 15 日現場檢視確認,為施工時模板灌漿的接縫痕跡,僅為施工接縫,並非裂縫,所以也沒有結構安全的問題,請市民朋友安心。新工處也將持續關注臺北市橋梁結構及安全狀況,為市民提供安全、穩定的交通環境。」
上述可知,傳言所謂的「裂縫」,是指「伸縮縫」與「施工接縫」,兩者經檢查後確認皆無安全疑慮。
不過新生高架橋的「伸縮縫」,並非從橋面上就能用肉眼看出,而是隱藏在橋下方,與一般民眾認知有所不同。MyGoPen 致電詢問台北市新工處,新聞聯絡人陳大分表示,伸縮縫主要是預留空間,避免橋體因為熱漲冷縮而擠壓受損,這種工法有很多種形式,有些橋梁有伸縮縫,但上方可能會用瀝青(柏油)覆蓋,從橋面上自然就看不到伸縮縫。
陳大方也補充,伸縮縫其實也不是只有橋梁或道路會使用,民眾有時候在人行道上會看到黑色膠條,那種也是道路建設時預留的伸縮縫。
此外,新工處也表示,新生高架橋設有 24 小時監測系統,而台北市的每座橋樑,至少 2 年內會檢查一次,如果是重要或是較為老舊的橋樑,則是 1 年一次,主要檢視橋梁是否有變位,並量測受力是否有異常情況。
結論
總結來說,傳言提到「新生高架橋接縫裂開」,實為高架橋的伸縮縫,旁邊的裂縫則是施工時模板灌漿的接縫痕跡,兩者皆檢測後皆無安全疑慮,網傳訊息容易造成民眾誤解。
資料來源:
Google Maps -網傳影片拍攝地點
中央通訊社 -網傳新生高架橋現裂縫 北市府:伸縮縫非損壞
公視新聞網 -北市新生高架橋見裂痕 市府稱是伸縮縫及灌漿接縫
TVBS 新聞網 -網友揪新生高架橋「出現兩道裂縫」 北市工務局:伸縮縫非損壞
自由時報 -新生高架橋大裂痕? 北市新工處:施工縫、安全無虞
聯合新聞網 -新生高架底大裂縫…網驚沒事別走 新工處曝設計非損壞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網傳新生高架橋跨基隆河段出現裂縫,經查為橋梁鉸接之伸縮縫及施工縫,橋梁整體結構安全無虞
中華民國交通部公路局 -懸臂工法橋
諮詢單位: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延伸閱讀:
【錯誤】宜蘭東港陸橋橋面因地震裂開照片?非地震造成!實為陸橋原有的伸縮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