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IPO重回全球榜首 外資參與度顯著提升
香港交易所 (00388-HK) 周三 (20 日) 公佈 2025 年上半年業績,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在業績傳媒簡報會上表示,期內現貨市場、衍生產品市場及滬深港通的成交量均創半年新高,新股市場位居榜首,一級與二級市場的外資參與度大幅上升。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營收及其他收益年增 33% 至 140.76 億港元,創歷年同期新高,主要業務收入成長 34%,得益於現貨及股票選擇權市場成交量創半年度紀錄、存管費用增加,以及保證金規模擴大帶動投資收益淨額上升。
此外,今年上半年港交所資金投資淨收益 10.44 億港元,年增 16%,美元兌港元的非經常性匯兌收益進一步推升內部管理資金的收益表現。股東應佔溢利為 85.19 億港元,年增幅達 39%。
摩根士丹利指出,港交所今年次季淨利年增 41% 至 44.4 億港元,高於預期且核心業務成長強勁,主要受惠於淨投資收入及租約調整收益,因此維持港交所「增持」評等,目標價每股 500 港元,看好其獲利持續上行潛力。
新股市場表現尤為突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新上市企業達 44 家,集資額 1094 億港元,為 2024 年同期的 8 倍多,創 2021 年以來最高同期紀錄,且收到新股上市數為歷史新高。
陳翊庭透露,目前港交所已收到約 230 家企業 IPO 申請,更多企業正接洽中。她強調,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企業上市需求旺盛,港交所與中國三大交易所優勢互補,尤其適合有國際化融資需求的企業。此外,今年 5 月推出的「科企專線」成效顯著,新增 50 餘家依據 18C、18A 章節上市的高科技企業。
市場參與度方面,陳翊庭表示,在全球投資人美元資產多元化配置趨勢下,海外資金重新聚焦亞洲,中國市場備受青睞。目前港交所二級市場散戶佔比約 10%,北向資金日均成交額佔比約 23%,其餘主要為來自全球不同地區的機構投資者。新股認購中外資參與度大幅提升,吸引許多全球長線基金。
展望下半年,港交所打算推動多項新措施,包括縮短現貨市場結算週期、擴大無紙化上市機制、落實 IPO 定價新規及下調證券交易最低上落價位第一階段等,致力於提升市場競爭力與吸引力,為投資者和發行人提供高效互聯互通機制,應對全球宏觀經濟變化。
更多鉅亨報導